劉特作拿起刀叉,邊吃邊說:“楊總是第一次來香江嗎?”
“不是,來過很多次了。”
“那你對香江應該很了解了。”劉特作笑著說,“香江是個好地方。雖然地方小,但機會多。我在這邊住了快兩年了,還挺喜歡的。”
楊鳴聽出了他話里的意思。
“住了快兩年”,就是說他逃到這邊快兩年了。
“香江確實不錯。”楊鳴說,“尤其是金融和影視這兩塊,在亞洲都是頂尖的。”
“金融是沒話說。”劉特作說,“但影視嘛,我倒是不太看好。”
“哦?”楊鳴放下刀叉,“劉總怎么看?”
“香江的影視業,已經過了黃金期了。”劉特作說,“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香江電影風靡整個亞洲,甚至在歐美都有市場。但現在不行了。市場萎縮,人才流失,拍出來的東西也沒以前那么有創意了。”
何勝點頭:“確實。這幾年香江電影的票房一直在下滑。”
“最關鍵的是,內地起來了。”劉特作說,“現在內地的電影市場,一年票房好幾百億人民幣,而且還在快速增長。香江呢?一年才幾十億港幣。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楊鳴喝了口紅酒,說:“所以劉總覺得,未來是內地的天下?”
“不只是內地的天下。”劉特作放下刀叉,眼睛里閃著光,“我覺得,再過十年,內地的影視行業有可能擠進全球前三,甚至超過好萊塢。”
“超過好萊塢?”何勝有些驚訝。
“為什么不能?”劉特作說,“你看人口規模。內地十幾億人,好萊塢背后才三億人。就算人均消費差距很大,但內地的增長速度擺在那里。而且,內地現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再加上技術進步,拍電影的門檻越來越低。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內地影視業的爆發是必然的。”
楊鳴聽得很認真。
劉特作說的這些,跟他的判斷一致。
“我在好萊塢投過幾部電影。”劉特作繼續說,“跟那些導演、制片人打過交道,我知道好萊塢的運作模式。說實話,好萊塢現在也在走下坡路。他們太依賴大ip和特效了,原創性越來越差。而且制作成本越來越高,動不動就上億美金。這種模式,早晚會出問題。”
“那劉總覺得,內地影視業的機會在哪?”楊鳴問。
“內容。”劉特作說得很肯定,“內地有太多好故事可以挖掘了。幾千年的歷史,十幾億人的生活,這些都是素材。只要有好的導演和編劇,能把這些故事講好,內地電影一定能走向世界。”
他頓了頓,說:“還有一點,就是市場下沉。現在內地的電影市場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但三四線城市、甚至縣城,還有巨大的潛力。只要影院建起來,票價合理,這些地方的觀眾消費能力不容小覷。”
楊鳴點頭。
劉特作說的這些,都說到點子上了。
菲傭撤走頭盤,端上來主菜。
是牛排,配著土豆泥和蔬菜。
“所以楊總收購鏡像影業,我覺得是個很好的選擇。”劉特作切著牛排,“何總跟我說了,你還準備收購飛揚影視?”
“對。”楊鳴說,“飛揚在香江和內地都有發行渠道,跟鏡像合并之后,資源互補。”
“然后上市?”劉特作問。
楊鳴看了何勝一眼。
何勝微微點頭。
楊鳴知道,何勝肯定已經把他的底透給了劉特作。
就像何勝把劉特作的底透給他一樣。
既然這樣,也沒必要藏著掖著了。
“對,上市。”楊鳴說,“但鏡像影業只是第一步。我真正要上市的,是我的眾興集團,鏡像影業只是個殼。”
劉特作停下刀叉,看著楊鳴。
“我在內地有地產、酒店、物流這些產業。”楊鳴說,“但這些產業都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我需要把它們洗干凈,然后裝進一個上市公司里。鏡像影業上市之后,我會把眾興的資產注入進去。這樣,我的產業就完成了整體上市。”
劉特作聽完,沉默了幾秒,然后笑了:“楊總很坦誠。”
“既然要合作,總得說清楚。”楊鳴說。
“我欣賞楊總的態度。”劉特作說,“何總之前跟我說過一些,但沒這么詳細。現在聽楊總親口說,我更有數了。”
他喝了口紅酒:“說實話,楊總的計劃,對我來說也是個機會。”
“劉總怎么說?”楊鳴問。
“我現在有一些……資金。”劉特作用了一個很委婉的詞,“這些資金,需要找合適的投資渠道。楊總的項目,正好符合我的需求。如果我借錢給你,或者入股你的公司,將來公司上市了,對我來說也是好事。”
“所以劉總的意思是?”楊鳴問。
“我需要考慮一下。”劉特作說,“借貸是一方面,入股是另一方面。具體的比例、條件,我要跟我的團隊商量一下。”
“能理解。”楊鳴說。
“不過楊總放心,不會讓你等太久。”劉特作說,“最多一周,我會給你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