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后,鏡像影業會議室。
上午十點,人陸續到齊了。
會議室長桌能坐二十個人,今天來的不到十個,但都是核心。
楊鳴坐在主位,趙華玲在他右手邊。
麻子、柴峰、陳熙娜依次落座。
還有幾個部門負責人,制片、宣發、法務。
靠門的位置坐著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西裝筆挺,手里拿著筆記本。
他是胡飛的助理,姓李。
楊鳴掃了他一眼。
胡飛沒來。
這不意外。
飛揚影視被收購后,胡飛雖然還保留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但已經失去了控股權。
合并進鏡像以后,他更是被邊緣化了。
但畢竟還是股東,這種高層會議,他有權列席。
只是他自己不愿意來,派了個助理。
楊鳴收回目光,看向會議桌中央的文件。
“人都到了,開始吧。”
陳熙娜起身,把一疊資料分發下去。
“今天主要討論三件事。”楊鳴說,“第一,新片投資計劃。第二,藝人簽約和培養。第三,上市準備。”
他頓了頓:“先從財務開始。”
趙華玲翻開面前的文件。
“截至上個月底,鏡像影業賬面現金四點二億港幣。”她的語氣很平靜,“收購飛揚的三點五億已經支付完畢。”
她抬頭,看了一眼在座的人:“另外,楊總決定對鏡像進行再投資,追加資金已經在本周陸續到賬。”
會議室安靜了一秒。
幾個部門負責人對視了一眼。
“有了這筆資金,我們接下來可以大規模擴張。”趙華玲繼續說,“無論是并購、新片投資,還是日常運營,資金都很充裕。”
柴峰放下筆,看向楊鳴。
他知道這筆錢是哪里來的。
阿聯酋王儲的資金已經開始進來了,而且后續還會陸續到賬。
但在座的其他人不知道。
他們只需要知道,老板有錢。
“楊總為什么要再投資?”陳熙娜問。
“因為我們要擴大規模。”楊鳴說,“鏡像現在只做內容制作和發行,但產業鏈還不完整。我們需要往上下游延伸。”
“具體是指?”
“后期制作、特效公司、院線資源。”楊鳴說,“這些都要布局。”
他看向柴峰:“你那邊有目標嗎?”
柴峰點頭:“有幾家在接觸。香江有兩家后期制作公司,規模不大,但技術不錯。另外內地有一家特效公司,做過幾部大片的特效,口碑很好。”
“價格呢?”
“后期制作的兩家,一家要八千萬,一家要六千萬。”柴峰說,“特效公司要一點五億。”
楊鳴算了一下。
三家加起來,大約三億。
“先談著,價格合適就收。”
柴峰應了一聲。
胡飛的助理在旁邊記著筆記。
他的表情很平靜,看不出在想什么。
趙華玲繼續說:“除了并購,我們還要預留資金做新片投資和日常運營。按照預算,今年至少要投三到四部電影,每部平均成本兩億港幣。”
“三到四部?”陳熙娜皺眉,“會不會太激進了?”
“你為什么這么覺得?”楊鳴問。
“我們現在的團隊還不夠成熟。”陳熙娜說,“雖然前兩部戲,團隊磨合得還可以,但如果同時推進三四個項目,人手會很緊張。”
“可以招人。”麻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