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合作伙伴
與此同時,行星智造聯手北船動力以及諸多兄弟公司開發的新能源汽車商用款,在經過零星的試用和磨合,正式大面積鋪開,在京城、甬州、甬東等七個大中城市,換電為主、充電為輔的出租車大批開通運營,少部分雙燃料混合動力公交通勤車也交付使用。
實事求是地說,這么早地開始面向大眾,是冒了很大風險的。
果然,一經面世,受到各方面關注,引發了各界的好奇心,也迎來了大量批評。
看著手里的一摞經過整理篩選的報紙,好脾氣的金尚都差點忍不住太陽穴直跳。
看看標題就知道里面大致是什么內容。
『普通車企三年磨一劍,跨界玩票車企三月一款新車,是不是太不負責任』
哪有三個月那么夸張
好歹北船機電也是幾十年的船舶重工修造企業,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外行,運用造船領域的“模塊化”理念,“借鑒”一批成熟的車型設計,將優點挑選出來,組合成一款新車,怎么說沒到不負責任的地步。
歸根結底,造船和造車這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行業,供應鏈的整合能力才是重中之重,技術和人才儲備,可以在初步站穩腳跟后慢慢積累。
說白了,還是“貿工技”的路線,先構建起碼的商業模式循環,路線跑通了,才有回過頭來“補課”的機會,否則,那些傳統車企怎么可能留下市場空白讓“新玩家”來插足,一旦意識到有未充分競爭的藍海,立刻就會利用自身體量優勢,將后來者絞殺干凈。
目前發布的幾款商用車型,本質上是在原有的燃油車(包括汽油車和柴油車)的基礎上“優化”的,如果不看它們齊全的手續和完備的制造銷售過程,就是“貼牌”的改裝車。
金尚從來沒有否認這一點,在二十世紀末的當下,全世界都沒有現成的大批量投產的新能源車,也談不上成功,借鑒的價值不大,反而是市面上廣受歡迎的燃油車改一改,成功的希望更大。
“油改電”和“電改油”,都是妥協的產物,這玩意又不是現在才有的,一百多年前,就有了,說句顛覆大眾認知的話,純電動汽車和增程式電動車誕生的時間,比燃油汽車誕生的時間還要早。
技術路線是落后的,歷史是悠久的,既然一百多年前燃油車將電動車和增程車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自然有它的道理,但不代表它們就真的一無是處吧!
媒體報道說得太難聽了。
看看都是些什么措辭,“工業垃圾”、“異想天開”、“毫米級抄襲”以及“大號玩具車”之類,甚至連“騙補”和“工業級倒退”等聳人聽聞的詞匯都出來了。
真以為金少爺是造不了氫燃料電池車,才退而求其次來造電池車、甲醇動力車和天然氣動力車來蹭熱度的
不久之前,從俱輪泊和北海來的兩支車隊,就運了大批當地特產進京,收獲不菲,總計二十多輛重卡中,柴油-甲醇雙燃料輕混車和柴油-天然氣雙燃料輕混車表現優異,不僅證明了這兩種燃料動力模式在北方地區十分適合做商用車和運輸物流車,還順便測試了一下微乳化柴油、乳化重油、液蠟醇醚以及調和降黏燃料油都是可以被改裝后的發動機“消納”的。
乘用車領域需要考慮的地方太多了,在路線固定,用途簡單的商用車領域,只要在幾個固定的地方建立充電樁、換電站、加氣站、甲醇加注站等,就能解決絕大部分補能問題。
剩下的五輛大車,則是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車和直接甲醇燃料電池車,這玩意目前確實沒什么商業價值,造價高昂,繞開專利難度大,運行也不穩定,在惡劣工況中表現一般,小型化遙遙無期,補能問題更是突出,可它們到底順利跑完了幾千公里的貨運長途。
不提國內,國外有實力這么不惜成本測試新技術的有多少
『背后做了多少“好事”都看不見,專盯著缺點和現實的困難不放,真是太過分了。』
不止是手上這一份,博取關注而寫的,更有傳統車企買版面,想要將新的業界攪局者扼殺在搖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