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國內外的主流股票市場吧,有多久沒有大型車企成功掛牌上市了
二十年
三十年
還是五十年
金尚沒有仔細調查過,可這個數據不用仔細研究就該明白,在一個格局穩固的傳統工業市場細分領域中,蛋糕早就被切好分光了,壓根不會有后來者虎口奪食的機會。
除非,出現新的,不可琢磨的新市場,或者新的技術迭代、更新與飛躍式進步。
什么天然氣、甲醇以及液氨什么的,柴油和汽油的“手下敗將”,不值一提,電動車和混動車,更是有國外同行試過水,證明不行,市場難以接受。
雖然船企跨界造車,還是涉足沒什么前途的電動車市場,看似在搞笑,沒什么技術含量,可到底體量擺在那,不是可以隨意打發的“小癟三”,最好還是扼殺在“萌芽”中。
在當下的主流認知中,電池動力車的性價比太低了,氫能源(燃料電池)的研發進度又跟不上需要,哪怕有全球變暖,低碳減排等大勢加持,傳統燃油車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動,正是出于這種考慮,西歐選擇了點“柴油內燃機”這條科技樹,被證明過,且有相當技術積累的路線,感覺更靠譜。
如果不是國內的柴油的戰略地位,主要供應非民用領域,恐怕也會忍不住走柴油車路線。
看了好幾份,大致明白內容后,金尚讓秘書助理將報紙收好拿走,喝了點水去去火,才稍微舒坦一點。
和it互聯網領域的創業完全不一樣,造車的難度,比預料中的難多了。
這還是金尚并沒有動成熟車型的核心,只在一些不影響關鍵參數的地方“動刀子”,為了適配相對較重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還是用了較為昂貴的鋁合金,鎂合金甚至是碳纖維等材料,表面看上去十分高級的情況下的結果。
不說在關鍵的動力方面和車機系統有多么成熟,至少能湊合著用,其他方面盡量彌補回來,扎實用料,良心定價,基本不賺錢,算上時間和機會成本,甚至還虧了不少。
就這,在同行和專業車評方面的口碑依然比較糟,好在依托還算不錯的銷售網絡和售后配套服務,很多的哥,大車司機和商用車用戶,評價還算可以,毀譽參半,甚至好評還要略多一點。
秉持良心,老實造車,真正的用戶都不是傻子,是不是用心,還是體會得出來的。
新技術,新動向,很多時候都是早就出現的事物,擺在公眾面前的時候,意味著它已經比較成熟,有一定的商業價值了。現在的電動車也不是什么從天而降的新東西,而是隨著技術進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翻出來“炒冷飯”的可選方向。
磷酸鐵鋰電池倒是個全新的路線,還沒經過市場驗證,只在今夕文化和友商內部小規模測試過,感覺還不錯而已。
直接推向電動車商用市場的舉動,評一句“魯莽”,倒也不為過,目前林林總總的競爭對手還有不少,同樣屬于鋰離子電池的領域就有七八種之多,金尚敲定的磷酸鐵鋰為主,瞄準乘用車市場,三元鋰備選,主攻擊高端車型和商用車的路線,其實相當冒險,要不是有前世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以及“金手指”的保駕護航,一般的大企業決策者還真不一定敢押重注,而是多選幾個,“養蠱”競爭,看最后誰勝出,再下場“收割”。
戰略層面的失誤,越努力,結局越慘。
金尚近乎孤注一擲的“燒錢”推廣,被認為是人傻錢多,或者騙補貼的舉措,倒也不是沒有支撐。
只不過……
『多跟你們爭論一句算我輸!』
以十年為規劃周期的造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拼的是皮糙肉厚,扛得住,堅持得久,承受得了市場波動,還要一點運氣和時代的眷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