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連橫拎得清主次,眼下只有一個念頭——先辦公事,再了私怨。
不過,如果能一舉兩得,那當然是最好的結果。
…………
時值晌午,租界外灘。
黃浦江兩岸喧囂熱鬧,貨輪的汽笛聲震耳欲聾。
放眼望去,但見千帆林立,百舸爭流,果真是遠東第一大港,仿佛連江水也跟著沸騰了起來。
江連橫三人先到法租界碼頭,隨后沿江岸朝南,奔著老城廂的方向,一路走馬觀花,不疾不徐。
這些年來,江連橫早已熟悉了密探的路數。
消息最靈通的地方,無外乎兩處:一處是爺們兒最多的碼頭,一處是娘們兒最多的娼館。
三人經過商議,當即決定:白天看看黃浦江碼頭,打探風聲;晚上逛逛滬上大世界,體察民情。
碼頭有大有小,功能也各不相同。
除了鐵皮火輪外,更多的是木質貨船,烏篷船、小舢板、聯排竹筏,各式各樣,滿載貨物而來。
岸邊大大小小的貨棧、倉庫、商鋪,一眼望不到盡頭。
成千上萬的碼頭工人,皮膚曬成了焦糖色,身穿坎肩,扛著貨物來來往往。
數不盡的小商小販混跡其中,扯開嗓門兒,大聲叫賣。
滬上報童的叫賣聲和其他地方不一樣,他們往往連帶著價錢和內容一起喊:
“兩個銅鈿要看到粵漢鐵路大罷工啦!”
“三個銅鈿要看到證券交易所經營狀況啦!”
臨近華界,也就是十六鋪碼頭附近,江連橫興起買了一份《外灘新聞報》。
說是新聞報,實際更像是份娛樂報。
版面上沒有任何國內外的社會要聞,內容多半是黃浦江各個碼頭的輪渡時間表、百貨公司的促銷活動、風月場所的宣傳廣告、以及滬上名流的桃色緋聞。
本地人懶得看,外地人倒是可以借此快速了解十里洋場的風物概況。
江連橫恰好走累了,于是就在岸邊找了家露天茶肆,打算喝點茶水看看報,稍稍休整片刻。
未曾想,他剛一坐下來,身后便傳來一陣咿咿呀呀的哼唱聲。
扭臉一看,卻見不遠處有個二十來歲的挨個兒寸頭,手里拿把三弦兒,一邊撥弄一邊鬼哭狼嚎。
他唱的不是地方小曲兒,而是報紙上的新聞,跟北方說野書的一樣,把這事兒當成是糊口的生意來做。
碼頭工人認字兒的極少,說野書、念報紙、唱新聞,確實算得上是份能耐。
可惜他唱得實在太差,句句都不著調,嗓子又啞,動靜還大,跟鋸木頭似的,讓人聽了心煩意亂。
在路邊坐了小半天兒,一分錢沒掙著,凈挨罵了。
即便這樣,他還是不肯走,仍然在那自顧自地唱個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