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外灘輪船招商局。
歷經兩場豪雨,滬上秋意漸濃,天氣也隨之陡然轉涼。
臨近晌午時分,街面上忽然傳來一陣清脆的車鈴聲響。
遠遠望去,人隨聲至,一輛黃包車由遠及近,最終在招商局街對面緩緩停了下來。
旋即,一雙黑色皮鞋踩在濕漉漉的地面上。
劉雁聲緩步走下黃包車,左右顧盼了片刻。
他身穿一套嶄新的銀灰色西裝,手里拎著公文包,油頭粉面,文質彬彬,看上去活像是某家洋行的大買辦,或是游走于華洋之間的國際律師。
黃包車夫指了指不遠處的小報攤兒,嗓音沙啞地提醒道:
“劉先生,我在那邊等你。”
“好,多謝。”
劉雁聲點了點頭,隨即轉身看向街對面那棟紅褐色的三層建筑,不禁微微皺眉,似乎有點失望。
輪船招商局原本是李中堂籌備的“官督商辦”公司,從創立之初,就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
清廷倒臺以后,交通部幾次想要插手接管,結果卻在各大股東的聯合抗議下,始終未能如愿。
當然,規模如此龐大的航運巨頭,想要徹底擺脫官府的影響,顯然也不切實際。
因此,輪船招商局向來是“亦官亦商”,既是自負盈虧的民營公司,又算得上是半個官府衙門。
黃浦江沿岸,多半數的駁船、碼頭、貨棧,全都是招商局名下資產。
各大幫派你爭我奪,斗來斗去,最后還是得來這里開份經營證明,才算是將碼頭徹底拿下,劃定彼此的勢力范圍。
然而,實力如此雄厚的航運公司,其總部大樓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氣派。
劉雁聲站在原地,緊了緊領帶,撣兩下西裝,又捋捋頭上的發型,直到將自己拾掇得格外體面以后,方才穿過馬路,邁步走向輪船招商局大門。
見到接待人員,說明來意,核查約見信息。
緊接著,劉雁聲便在招商局職員的引領下,來到走廊拐角附近的一間辦公室門前。
“咚咚咚!”
輕輕叩響幾下房門。
俄頃,屋內傳出一道鼻音很重的回應:“進!”
劉雁聲徑自轉動門把手,面帶微笑地走進辦公室內,目光環視一周,旋即忽地定住,連忙上前躬身行禮。
“哎呀,您就是徐經理吧?”
他一邊快步走向辦公桌前,一邊笑呵呵地伸出手。
“在下劉雁聲,幸會幸會!”
此時,辦公桌后頭,正坐著一個四十多歲的大方腦袋。
徐懷民身寬體胖,面堂紅潤,是輪船招商局內專門負責碼頭營運的經理。
權力不算大,但油水很足。
在這位置上干個三兩年,足夠撈得盆滿缽滿。
不過,輪船招商局雖以航運為主營業務,但幾十年來,發展至今,其商業版圖早已遍布滬上的各行各業。
銀行、保險、礦業、地產……
這些才是招商局來快錢的營收重點。
相比之下,小小的碼頭生意,無異于仨瓜倆棗,實在是不值一提。
因此,盡管徐懷民有委任碼頭經理的權力,但在輪船招商局內部,卻根本談不上是個實權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