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杠夫要抬的可不只是靈柩,還有一頂引魂轎,一座影亭,以及若干匾亭,這些都是杠夫要干的活兒。
所謂影亭,其實是個新鮮玩意兒。
過去沒有照相技術,死者自然沒有遺像,后來相片越來越普及,送葬時就多了這么個東西。
小富之家,常由孝子懷抱死者遺像,走在靈柩前送葬。
江家是大富大貴,要專門找人做個影亭,用來承載許如清的遺像。
此外,江家這頂棺罩也非同小可,鋪天蓋地,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小房子似的,將許如清的靈柩罩得嚴嚴實實,不夸張地說,里面就算再裝幾個人都有富余。
整個送葬隊伍,就圍繞著這頂大棺罩前后排開,一眼望不到盡頭。
“孝子上前!”
陰陽先生又把江連橫叫來,低聲提醒道:“江老板,聽清楚了,我念一句,你念一句。”
江連橫點頭說好,緊接著就開始高聲頌念起來。
“頭頂青天腳踩山,孝子賢孫跪靈前,陰陽兩隔塵緣斷,摔碎陶盆送親安。”
“摔盆落地一聲響,從此陰陽各一方!”
“啪!”
陶盆落地,碎得不能再碎了。
吹鼓班立時奏響大樂,銅鑼開道,啟程上路。
哭喪隊隨即跪地哀嚎:“哎呀我說老太太,你咋這么狠心,年關還沒過,你說走就走啦!”
陰陽先生苦苦勸道:“逝者安息,往生極樂,孝子賢孫,節哀順變!”
“讓我再看老太太一眼吧!”
“來人來人,快給她攙過去緩緩!”
全都是戲,大家也知道是假的,但哭喪隊也不白給,悲腔悲調,就這么嚎上一路,假的也成真的了。
鬧了沒多久,送葬的隊伍終于邁步出發。
這時節,天也蒙蒙亮了。
眾人離開江家胡同,途徑大北關過街,朝著奉天城外徐徐行進。
一路上哀樂不斷,嘀嘀嗒嗒,送喪的隊伍排開陣仗,從前到后,一字排開二里地,任誰瞅見都忍不住搖頭興嘆。
“咣——咣——咣!”
大銅鑼重敲慢打,很快就引來了無數市民圍觀。
送葬隊伍最前面,是三丈六的銘旌幡,后面跟著紙人紙馬,開路鬼、打路鬼,還有秦瓊敬德,哼哈二將等等諸神。
再后面是跟班執事,分列兩行,手持旌羅傘蓋,又打著肅靜、回避的牌子。
吹鼓樂班,僧尼道姑,童引法鼓,唱念經文。
海新年走在當間兒,手里拿著個布口袋,每逢十字路口,就從里面掏出一把紙錢,拋撒出去,紛紛揚揚。
年輕人有膀子力氣,振臂一揮,紙錢扔得比城墻還高。
緊接著,就是江連橫身披重孝,領著江承業,南風西風,跟隨左右。
王正南提著紙燈籠,給老太太照亮幽冥歸途;李正西打著亡魂傘,給老太太遮擋雨雪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