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方說形式主義——這玩意看似沒用,但上面就好這一口,所以在李維恭和吳敬中的操作下,多了許多流于表面卻絕對能讓上面滿意的流程。
譬如:學員入訓禮、領袖講話學習、政治教育、紀念日活動等等。
這個會開了足足十個小時,眾人整理出了一堆文字性的報告,確認無誤后紛紛簽名上報處座,隨后開始挑選校址。
接連幾天,四個小年輕算是跑斷腿了,最終選出了五個地點,李維恭和吳敬中五個地點跑了一趟,又剔除了兩個后,將剩下的三個地址名單上報了處座。
三個地名入眼,處座看清后想也不想的圈出了一個名字:
關王廟。
這時候的人多少都有點迷信,未來軍統的掌舵人也不例外,關王廟這個名字一聽就讓人想到忠義和報國二詞,培訓特務當然要首重忠義和報國,所以他毫不猶豫的將其圈了出來。
興建培訓班的文字材料有了,地址有了,就差從上面拿到許可文件了——這件事自然是處座自己負責。
估計是上面感受到了風雨欲來的沉重,辦事向來拖拉的上面居然在短短幾天就批準了訓練班的成立事宜,并撥了一筆經費。
但培訓班還是掛靠中央警官學校,處座建議的【jswyh特別訓練班】沒有被批準,估計是因為這個名字“太大”了。
無奈之下,處座只能用【中央警官學校特種警察訓練班】這個名字。
按照文件,訓練班一共分為兩個體系六個班,第一個體系為正常的特訓班,具體為:分為電訊班、刑訊班、后勤班、行動一班、行動二班、刺探潛伏班。
第二個體系則是回訓班,共分為8個班,分別是回訓行動一班至八班。
電訊、刑訊和后勤三個班為第一中隊,行動一、二班為第二中隊,刺探、潛伏班為第三中隊,回訓行動一班至四班為第四中隊,回訓行動五班至八班為第五中隊。
訓練班的班主任由處座兼任,另設有總隊長室、教務處、政訓處、總務處、會計室、醫務室等等部門。
雖然僅僅五百名規制的學員,但訓練班全職的教師、后勤等人員,卻足足有五十多人,另還有三十多名常駐的兼職的教師,其余兼職教師不用常駐,但每月都必須上課不少于十節。
除此之外,特務處的其他老資格都要求每月固定上兩節課。
很明顯,這一期只是試水,如果效果斐然,在接下來的歲月中,處座會讓特務處大部分人員回訓、并大肆招收高校學生。
對于訓練班的成立,所有人都很滿意。
當然,最滿意的其實是張安平。
因為他的緣故,38年才會出現的臨澧班提前了兩年出現了。
更重要的是,在他不動聲色推動下,呂宗方、鄭耀先都進了特訓班的“審背科”,未來的軍統,必然迎來一大波紅心白皮的成員。
講個笑話,jswyh調查統計局是什么時候成立的——百度百科答案:1937年4月,然后全網的很多科普文章都引用了1937年4月這個時間段。
對了,他們還會說1935年,黨務調查科改擴編的特工總部,改名為調查處——他們不會在乎,所謂的調查處指的就是jswyh統計調查局第一處的事實。
我去百科糾錯,申明是1935年4月改編的事,甚至搬出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招牌,可惜百度不認——他們難道不知道第二歷史檔案館是官方的民國歷史館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