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家對資料,讓他們提前準備好所有需要的東西,再檢查一遍。確保一會兒流程辦得高效。
大家都很配合。
有人說起明天過大年的事。
“哎喲,我就是看著明天要過年,想著今天把事兒全都干完了,明天就不用擔心啥子,心也能落地了。孩子們都出去打工了了,等到明年回來可能房子就能住上了。想想還算是有盼頭。”
“誒,看他們這個進度很有可能搬進去過年。那天我聽他們說負責人說會加快進度,不知道是真是假。就以現在這個速度都不錯了。”
“是咯,他們出去打工掙點錢回來正好可以裝修。”
“在城里買一套房子真不容易。”
“在哪里有一套房子容易?就算是鄉下也不容易,現在人工費,材料費,什么都得花錢,就連最基本的地基就要一筆錢,還在上面給你批了才能修。
反正都很惱火。”
“在農村有土地,有錢還可以,要是什么都沒有住在那兒吃什么喝什么?”
“也是。在城里最起碼隨便都可以找個工作,說難聽點就算去幫人洗碗端盤子也能掙兩個錢,還不用跟那些人拉拉扯扯,成天你家盼著我家不好,我家盼著你家遭殃的。”
“嗐,反正現在都是孩子們的事兒,我們老了不中用,最多就是干干力氣活,掙錢還是他們為主了。”
“能幫他們帶帶孩子干點瑣碎的事兒,也是一種付出。不然讓他們去找保姆?保姆不也還得花錢?我們只是沒有工資而已,不代表沒有價值。”
我發現他們這里的有幾個人說話還挺有意思和她們的年紀不太匹配。
不過細想也是。
如果他們的想法和村里那些一樣的話也不至于能跑到這里幫孩子們辦理這些繁瑣業務。
也不會支持孩子們到大城市發展了。
好多人什么都怕,不愿意走出舒適圈,更不想與外界的人聯系上。
甚至覺得光是走出家門都會水土不服。
但總有人是想奔出頭的。哪怕已經上了年紀也還想再搏一搏。寧愿留在城里也不想回農村,就是不喜歡農村那些彎彎繞繞的境況。
車子到了信用社門口,我找負責人拿到號,帶他們處理。
我和江萊的孩子就在旁邊等著他們辦理,需要用到我的時候他們才叫我。
“寶貝,你餓不餓?想不想吃點什么東西?阿姨帶你去買好不好?”
他搖頭。
“那……你會不會覺得無聊?想不想和我聊聊天?陪我打打打發時間好不好?”
他點頭。
但就是不太說話。我估計他也不知道該說什么,又或者只是單純不想拒絕我。
我試圖和他多溝通。
想看看孩子是怎么想的。
“寶貝,之前你媽媽給你買的東西你都收到了嗎?感覺怎么樣?”
“嗯,不錯。”
“身上這一套衣服也是媽媽給你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