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與當地的蠻族進行溝通和管理。
與此同時,為了促進文化交流和融合,還采取了一項特殊的措施。
將蠻族頭人的子弟送入縣衙,擔任“土丞”一職。這些土丞將在縣衙中學習漢族的法律和文化知識,為期三年。
在這三年里,土丞們將接受系統的教育,深入了解漢族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知識。
他們不僅要學習文字、算術等基礎知識,還要學習如何處理政務、審理案件等實際技能。
經過三年的學習后,土丞們將具備一定的漢法知識和管理能力。
然后,他們可以返回自己的家鄉,擔任相應的職務。
這樣一來,他們既能夠運用所學的漢法知識來管理本族事務,又能夠將漢族的文化和制度傳播到蠻族地區,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當地的行政管理水平,還能夠增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為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官吏選任
1.縣令三要
要想擔任這個職位,必須精通三種蠻語才行。在考核的時候,需要用彝語來詢問案件,用傣語來計算賬目,還要用傈僳語來誦讀《圣諭廣訓》。
此外,還要求有在邊境地區的任職經歷。在選拔時,會優先考慮從隴西和遼東調任過來的官員。
最后,家眷也必須隨同赴任。妻兒會被安置在縣衙后面的“和親坊”里,與蠻族的官眷們相鄰而居。
2.土丞制度
在每個縣,都會設立六名土丞。
這六名土丞分別是正土丞、副土丞、農土丞、獵土丞、工土丞和商土丞。
其中,正土丞通常由頭人的長子擔任,副土丞則由巫師的子弟出任。而農土丞則是那些善于耕種的人,獵土丞則是神射手,工土丞則是技藝精湛的巧匠,商土丞則是曾經走過馬幫的人。
在這些土丞正式任職之前,他們都需要在專門的“土丞學堂”接受為期半年的培訓。
在這半年里,他們要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以確保他們能夠勝任自己的工作。
“土丞學堂”的課程安排得非常緊湊,分為晨學、午習和暮課三個部分。
晨學主要是學習漢禮,包括如何揖拜而不觸犯蠻族彎腰禁忌等內容。這對于與漢族人交往頻繁的土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午習則是學習律法,這里的律法并不是普通的律法,而是用蠻語編成的《五刑歌謠》。
通過學習這首歌謠,土丞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執行蠻族的法律。
暮課則是學習實務,比如在丈量田畝時需要保留“一箭之地”的傳統算法等。
這些都是土丞們在實際工作中會經常遇到的問題,通過學習這些實務知識,他們能夠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三、施政要訣
1,三簿共治,這乃是一項獨特的治理制度,涵蓋了戶婚簿、糧稅簿和詞訟簿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