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0人又被細分為三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其特定的職責和任務。
其中,有10名漢軍擔任技術指導工作,他們具備豐富的修路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夠確保修路工程的質量和進度。
另外10名蠻兵則充當開路先鋒的角色,他們身強力壯,熟悉當地的地形和環境,能夠迅速開辟道路,為后續的修路工作打下基礎。
最后,還有10名囚徒,他們雖然戴著鐐銬,但也會參與到修路工作中。這些囚徒在勞動中接受改造,同時也為修路工程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了紀念修路者的辛勤付出,我們還計劃在每十里的地方設立一座“路盟碑”。
這座碑上將刻有所有參與筑路者的姓名,其中漢文在上,蠻文在下,以彰顯不同民族共同合作的精神。
2.免徭牌激勵機制
這銅制令牌分為三個等級,每一個等級都有其獨特之處。
首先是一等牌,只有當你成功修滿三十里的路程時,才能獲得這一等級的令牌。
一等牌的圖案是一幅生動的“牛耕圖”,它象征著勤勞和豐收。
擁有一等牌的人可以用它來抵三年的徭役,這無疑是一種極大的獎勵。
接下來是二等牌,需要完成二十里的路程才能得到。
二等牌的圖案是“馬幫圖”,展現了馬幫在山間小道上艱難前行的場景,寓意著堅韌和毅力。
持有二等牌的人能夠抵兩年的徭役,這也是一份相當不錯的福利。
最后是三等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獲得,只需要完成十里的路程即可。
三等牌的圖案是“藥鋤圖”,代表著醫藥和健康。擁有三等牌的人可以抵一年的徭役,雖然時間較短,但也是對奴力的一種認可。
更有趣的是,如果有人能夠集齊這三塊不同等級的令牌,就可以兌換一張“通商符”。
這張“通商符”的作用可不小,它能讓持有者在入城時享受到減半的稅收優惠,這對于商人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3.模合驛運營管理式
這座建筑的形制非常獨特,前院是典型的漢式驛丞署,而后院則是蠻族風格的“火塘宿”。
這種布局既體現了兩種文化的融合,又方便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管理。
在人員配置方面,這里設有漢驛丞,主要負責掌管文書和軍報等工作;還有蠻路長,其職責是管理向導和牲口。
此外,雙語驛卒也是必不可少的,他們通常是漢蠻混血者,能夠熟練掌握兩種語言,為往來的人們提供翻譯服務。
這座驛站還有一些特色服務。首先是“譯語簿”,這是一本記錄了各寨方言的手冊,方便驛卒們更好地與不同地區的人交流。
其次是“合灶制”,即漢蠻驛卒同炊共食,這種制度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最后是“記功壁”,上面刻錄著立功者的事跡,激勵著每一個驛卒努力工作,為驛站的發展做出貢獻。
三、配套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