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一賞賜并非沒有條件。朝廷要求大巫醫每年帶領他的弟子們前往成都,學習一部名為《周本草》的醫學典籍。
這部典籍被認為是當時最權威的藥學著作之一,對于提升巫醫們的醫術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確保學習效果,朝廷還規定只有通過嚴格考核的弟子才能獲得“陰陽調和”銅牌。
這一銅牌不僅是對弟子們醫術的認可,更是一種榮譽的象征。
通過這樣的改制,朝廷希望能夠推動巫醫行業的發展,提高整體醫療水平,同時也加強了對巫醫的管理和監督。
時光荏苒,轉眼已過去三年。在這三年里,蠻族青年們對漢字的學習熱情愈發高漲,他們以能夠書寫漢字為榮,各寨之間甚至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紛紛請求朝廷賜予姓氏。
而在這三年間,茶馬稅銀更是如同滾雪球一般,翻了整整十倍!
這不僅讓朝廷的財政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也為蠻族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與此同時,蠻兵們在平定吐蕃叛亂的戰斗中立下赫赫戰功,他們的英勇表現贏得了朝廷的高度贊譽。
值得一提的是,九鼎杖所在之處,竟然自發地形成了一個熱鬧的集市。
這個集市不僅吸引了眾多漢人和蠻人前來交易,還成為了兩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更有趣的是,那些漢蠻通婚的人們,他們的墓碑上都刻有\"日月同天\"的紋路。這一獨特的標記,象征著兩族之間的和諧共處與相互融合。
在獨孤明即將回京的前夜,巖坎率領著七百狼兵在江灘上徹夜高歌。
他們的歌聲在夜空中回蕩,歌詞的最后一句是:\"皇星照雪山,長作周家郎\"。
天啟十三年春,瀾滄江兩岸的櫻花再度盛開時,過往的馬幫商旅已難辨漢蠻之別。
順寧城的早市上,漢家郎君用帶著彝腔的官話與傣族大娘討價還價,稱銀錢用的卻是苗家特制的\"日月秤\"——秤桿刻漢文斤兩,秤砣鑄蠻族圖騰。
街角新開的\"云霞書院\"里,傈粟孩童正搖頭晃腦背誦《論語》,而隔壁漢人鐵匠鋪的學徒,認真記錄著瓦耶族老師傅口述的\"冷鍛法\"秘訣。
曾飽受戰火摧殘的梯田,如今層層疊疊泛著新綠。朝廷推廣的\"漢稻蠻種\"之法,使畝產增了三成。
田間矗立的\"雨量碑\",上半截刻著漢文農諺,下半截是蠻族求雨咒文。偶有老農經過,總要摸一摸碑上那道劍痕——那是當年蕭將軍立碑時,為定疆界劈石留下的印記。
昔日刀兵林立的關隘,如今戍卒的槍桿上掛著藥鋤。
永昌府城門處,\"漢蠻通婚所\"的匾額下,每月都有新人來領\"和合帖\"——婚書上并排蓋著官府大印與巫醫指印。
守城的老兵會笑著指點:\"瞧見沒?那姑娘頭上的銀梳,還是當年蕭將軍熔了蠻兵刀劍打的。\"
四皇子獨孤明回京那日,各族頭人獻上的不是黃金珠寶,而是七件特別的禮物:
彝部的“火把穗”,是用當年戰場上的箭鏃熔鑄而成的麥穗模型,它承載著彝族人民的歷史和榮耀。
這個火把穗不僅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更是彝族文化的象征,代表著他們勇敢無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