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緩緩地走到了長亭前,只見亭中早已擺好了豐盛的餞行宴,顯然是官府特意為他們準備的。
亭前的垂柳隨風搖曳,仿佛在向他們招手道別。
當地的耆老們也紛紛趕來,他們手中拿著柳枝,用紅繩系好,然后恭恭敬敬地走到獨孤明和蕭謹騰面前,將柳枝雙手奉上。
“柳者,留也。”一位老翁顫巍巍地說道,聲音中透露出一絲不舍和期待,“愿殿下與將軍此去一路平安,莫忘西南之民。”
獨孤明一臉鄭重地接過柳枝,小心翼翼地將它系在馬鞍的一側,仿佛這不僅僅是一根普通的柳枝,而是承載了西南百姓們深深的情誼和祝福。
蕭謹騰見狀,也笑著折下一段柳枝,然后輕輕地插在巖坎的衣襟上,說道:“待這柳枝生根發芽之時,我必定會再來探望大家。”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自信和決心,讓人不禁對他的歸來充滿了期待。
日上三竿,儀仗終是啟程。獨孤明與蕭謹騰并騎行于隊伍前方,身后是浩浩蕩蕩的親衛與輜重。
百姓們仍立于道旁,久久未散。有人低聲啜泣,有人揮手高呼,更有蠻族漢子以刀擊盾,鏗鏘之聲如雷貫耳,直至官道盡頭煙塵消散。
山風掠過,吹動道旁的櫻花,紛揚如雪。
——此一去,天高海闊。
——此一別,山河長安。
這真是“天啟歸程日,漢蠻送行者綿延三十里,童謠遍傳,遂成千古佳話。”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自蕭謹騰遠赴西南征戰至今,已匆匆過去三載。
這三年間,他如離弦之箭,一往無前,始終未曾回京。
而遠在京城的宰相之女宇文瓊,也在時光的磨礪中,悄然蛻變。
如今的宇文瓊,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如同一朵盛開的鮮花,嬌艷欲滴。
她的美麗如同春日里的暖陽,溫暖而柔和,令人不禁為之傾倒。
然而,盡管她容貌出眾,卻始終深居簡出,宛如深閨中的嬌花,靜靜等待著那個能讓她心花怒放的人歸來。
宇文瓊對蕭謹騰的思念,如同潺潺的溪流,在歲月的長河中緩緩流淌,從未間斷。
這份深情,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璀璨而閃耀,卻無人能懂。
她常常在夜深人靜時,對著明月傾訴自己的思念之情,仿佛那遙遠的月光能夠將她的心意傳遞給遠方的蕭謹騰。
宇文夫人看著女兒一天天長大,心中難免有些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