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說得激動,臉膛都有些發紅:“俺回去跟村里人說,他們保準都不信!俺牛大爺這輩子,還能拉著宰相夫人、京城的神醫回城,還能在這么氣派的醫館里吃飯……真是,真是祖上積德了!”
李寶兒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連忙給牛大爺夾了一筷子菜,柔聲道:“牛大爺,您快別這么說了。我永遠是肖家村的李寶兒。您慢慢吃,不夠再添。”
這頓飯,牛大爺吃得心里熱乎乎,感慨萬千。臨走時,他揣著那份厚實的車資,再三道謝,趕著馬車離開時,腰桿都比來時挺直了幾分,心里打定主意,回到村里,定要把李寶兒的這番出息和仁義,好好說道說道。
沒過多久,小翠便端著兩碗熱氣騰騰、散發著濃郁藥香的湯藥走了進來,輕聲細語地對二老說:“老太爺,老太太,藥煎好了,溫度剛好,您二位趁熱服下吧。”
王杏花看著那碗深褐色的藥汁,又看看周到體貼的孫媳婦和孫子,再看看這寬敞明亮的醫館和恭敬的丫鬟,心里暖烘烘、踏實極了。她拉著李寶兒的手,喃喃道:“寶兒啊,真是……真是享了你們的福了……”
蕭九斤雖然沒說什么,但那挺直的腰板和眉宇間舒展的皺紋,也泄露了他內心的滿足與欣慰。
在這陌生的永州城里,在這充滿藥香的“蕭李醫館”中,一家人團聚的歡聲笑語,和著濃濃的藥香,構成了一幅最溫暖、最安心的畫卷。
李寶兒看著眼前的情景,心里無比滿足,她最大的心愿,便是讓這兩位辛苦了一輩子的老人,能夠安享晚年,健康長壽。
時值吉日,黃昏時分(古禮“婚以昏時”,取陽往陰來之意),永州城內華燈初上,尤以城北的“蕭李醫館”蕭宅最為熱鬧。
府邸內外早已裝飾一新,大紅燈籠高掛,錦幔彩綢隨風輕揚,賓客盈門,笑語喧闐。
新郎蕭謹燁身著緋色公服,頭戴展腳幞頭,面容清俊,氣度沉穩,只是眼角眉梢掩不住的笑意泄露了他內心的激動。
他在司儀的引導下,于家廟(或設香案代祭祖先)前行告廟禮,稟明先祖成家之喜。
禮畢,蕭謹燁翻身上了一匹披紅掛彩的駿馬,身前有手持火炬的“執事”開道,后有裝飾華麗的迎親花轎和抬著各式禮盒的樂隊、儐相隊伍,一行人吹吹打打,浩浩蕩蕩地前往李英子下榻的寓所迎親。
當蕭謹燁一行人來到女家大門外時,只見大門緊閉,門旁站著一群女眷親友,她們臉上都洋溢著歡快的笑容。這便是傳統婚俗中的“攔門”環節,意在增添婚禮的熱鬧氣氛。
李英子的女眷親友們可不會輕易放過新郎,她們堵在門口,紛紛出題考校蕭謹燁。有的要求他吟詩一首,有的則讓他對出下聯,還有的直接索要紅包利市。一時間,笑聲、起哄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然而,蕭謹燁對此早有準備。他面帶微笑,不慌不忙地應對著各種難題。在宰相們的幫襯下,他時而引經據典,吟出優美的詩句;時而妙語連珠,對出巧妙的下聯;時而慷慨解囊,灑下一把把喜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