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獄中,李善雖受盡折磨,卻始終堅貞不屈。他堅信,真相終會大白于天下,自己的道德與信念絕不會被磨滅。他時常回憶起老秀才的教誨,心中充滿了力量。
與此同時,李善在民間的聲譽卻越來越高。百姓們得知他遭奸臣陷害,紛紛為他鳴不平。一些有識之士也聯合起來,向皇帝上書,為李善申冤。
皇帝在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深感懊悔。他下令徹查此事,嚴懲了陷害李善的奸臣,并將李善無罪釋放,還加官進爵,以表彰他的高尚品德與忠誠。
李善出獄后,并未因此而對朝廷心生怨恨。他更加堅定了推行道德教育、培養人才的決心。他四處講學,傳播自己的道德育人思想,吸引了無數人前來聆聽。他的弟子遍布天下,其中不乏后來成為朝廷棟梁之才的人。
李善的講學之風,如春風化雨,滋潤著大唐的每一寸土地。他每到一處,都備受百姓與學子的敬重與愛戴。他的講堂常常座無虛席,不僅有渴望知識的年輕書生,還有許多慕名而來的普通百姓,他們都想從李善的教誨中汲取道德的力量,領悟為人處世的真諦。
在講學過程中,李善始終強調道德與育人的緊密聯系。他常說:“道德如基石,育人似筑樓。無道德之基,育人之樓終將傾覆;無育人之力,道德之基亦難穩固。”他以自身經歷為典范,講述著如何在困境中堅守道德,如何在面對誘惑時保持清醒,如何在為官時心系百姓、推行善政。
一次,李善來到江南的一座小城講學。這座小城雖風景秀麗,但民風卻有些浮躁,人與人之間時常為了一些小事產生紛爭。李善決定在此停留數月,深入民間,用自己的言行影響百姓。
他先是走訪了城中的貧苦人家,了解他們的生活疾苦。當他看到一位老人因子女不孝,生活困苦不堪時,心中滿是憐憫。他找到老人的子女,耐心地與他們交談,講述孝道的重要性。他引經據典,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讓老人的子女深受觸動。最終,老人的子女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開始悉心照料老人,一家人重歸和睦。
此事在城中傳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百姓們紛紛對李善的善舉豎起大拇指,也更加愿意聽從他的教誨。李善趁機在城中開設了學堂,免費招收貧困子弟入學。他親自授課,不僅傳授知識,更注重培養孩子們的品德。在他的教導下,孩子們逐漸變得懂事、有禮貌,城中百姓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加融洽。
然而,李善的講學與改革之舉,也并非一帆風順。當地的一些豪紳貴族,對他的行為心生不滿。他們認為李善的免費學堂打破了他們壟斷教育的局面,影響了他們的利益。于是,他們暗中勾結,企圖破壞李善的講學活動。
一天夜里,一群蒙面人闖入了李善的學堂,肆意破壞桌椅、書籍,還在墻上寫下威脅的話語。李善得知此事后,并沒有被嚇倒。他召集了城中的百姓,站在學堂前,慷慨激昂地說:“我推行道德教育,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受益,讓這座小城變得更加美好。那些妄圖破壞之人,不過是心胸狹隘、自私自利之徒。我們絕不能被他們的惡行所嚇倒,要堅定地守護我們的學堂,守護我們的道德與希望!”
百姓們被李善的話所鼓舞,紛紛表示要與他一起守護學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學堂很快得到了修復,講學活動也繼續順利開展。那些豪紳貴族見陰謀未能得逞,也不敢再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