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德出身寒門,自幼飽讀詩書,深知道德之重要。他雖未能在科舉之途上一帆風順,卻憑借著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學識,在鄉里間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他常言:“人之立身,以德為本。德若不立,縱有萬貫家財、高官厚祿,亦如無根之木,難成大器。”
張懷德在鄉里開設了一座私塾,免費教導鄉中子弟。他的私塾與眾不同,不僅教授經史子集,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每日清晨,學生們來到私塾,第一件事便是誦讀《論語》《孟子》等經典中的道德篇章。張懷德會逐字逐句地講解,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道理,并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們明白如何將這些道德準則運用到實際中。
有一日,私塾里來了個名叫王小虎的孩子。這孩子生性頑劣,常在鄉里惹是生非。張懷德并未因此而拒絕他,反而對他格外關注。課堂上,王小虎總是坐不住,不是擺弄文具,就是與旁邊的同學交頭接耳。張懷德并不生氣,而是走到他身邊,輕聲提醒他專注聽講。課后,張懷德把王小虎叫到身邊,耐心地詢問他為何如此調皮。王小虎低著頭,小聲說:“我爹娘只顧著干活,沒人管我,我覺得無聊。”
張懷德聽后,心中一陣酸楚。他輕輕拍了拍王小虎的肩膀,說:“孩子,父母忙碌是為了給你更好的生活。但你也不能因此而荒廢了自己。從今天起,老師會多關心你,你也要努力做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從那以后,張懷德經常在課余時間與王小虎談心,給他講一些古代賢人的故事,鼓勵他向他們學習。漸漸地,王小虎有了變化,上課不再調皮,還主動幫助其他同學。
然而,張懷德的育人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當時,鄉里有個富戶,名叫趙員外。他的兒子趙大寶也在張懷德的私塾讀書。趙大寶仗著家里的財富,常常欺負其他同學。張懷德多次勸導他,可趙大寶卻置若罔聞。
一日,趙大寶又因為一件小事與同學發生了爭執,還動手打了人。張懷德得知后,非常生氣。他把趙大寶叫到辦公室,嚴肅地說:“趙大寶,你家中富有并非你的過錯,但你不能因此而驕橫跋扈。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若你繼續這樣下去,將來必會遭人唾棄。”趙大寶卻滿不在乎地說:“我爹有錢,我怕什么?大不了我給他錢,讓他別來上學了。”
張懷德聽后,痛心疾首。他知道,僅靠言語已經無法讓趙大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于是,他決定帶著趙大寶去體驗生活。他們來到了鄉里的一個貧困家庭,這家人的房子破舊不堪,孩子們穿著破舊的衣服,卻依然努力學習。張懷德對趙大寶說:“你看看這些孩子,他們沒有你富裕,但他們有著一顆善良、上進的心。你再看看你,擁有這么好的條件,卻不知道珍惜,還欺負同學。”
趙大寶看著眼前的一切,心中受到了極大的觸動。他的眼眶漸漸濕潤了,低著頭說:“老師,我知道錯了。我以后再也不欺負同學了,我要向他們學習,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從那以后,趙大寶真的變了,他不再驕橫,還經常幫助那些貧困的同學。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懷德的私塾越來越有名,許多外鄉的人也慕名而來,將孩子送到他的私塾讀書。張懷德的名聲也傳到了朝廷。當時,朝廷正為官員道德敗壞、貪污腐敗的現象而苦惱,聽聞了張懷德的事跡后,便派人前來考察。
考察的官員來到鄉里,看到張懷德不僅自己品德高尚,還培養出了許多有道德、有學問的學生,非常感動。他們將張懷德的事跡上報給了皇帝。皇帝聽后,龍顏大悅,下旨召張懷德進京。
張懷德接到圣旨后,心中既激動又忐忑。他知道,這是一個傳播自己道德育人思想的好機會,但同時也擔心自己無法適應朝廷的復雜環境。然而,為了將道德育人的理念傳播得更廣,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進京之路。
到了京城,張懷德受到了皇帝的親切接見。皇帝問他:“張愛卿,你以道德育人,成效顯著。如今朝廷官員道德缺失,你可有良策?”張懷德跪在地上,恭敬地說:“陛下,臣以為,育人如種樹,需從根源抓起。應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道德教育,從兒童時期開始培養他們的道德觀念。同時,官員的選拔也應以德為先,只有道德高尚之人,才能為百姓謀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