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最后在李隆基夫妻的聯合掩飾下,李琩最終以突發疾病的原因下葬,但朝中大臣幾乎都知道李琩是被毒死的。
唯一不能確定的就是,毒死李琩的元兇究竟是李隆基還是武靈筠?
一個父親一個母親,卻都有嫌疑害死李琩這個親王,說起來也是一種諷刺。
但不管是誰毒死了李琩,武靈筠無疑都是李琩之死的最大獲益者,不僅自己被冊立為皇后,甚至就連次子李琦也被冊立為太子。
李隆基被武靈筠拿捏的服服體貼,這讓本來懷疑武靈筠的人開始懷疑李隆基。
如果皇帝不是被武惠妃抓住了把柄,因何對武氏的條件有求必應?
所以,今年的刺殺案也是李隆基夫妻矛盾的延續。
李隆基找替身冒充自己去洛陽,為的就是讓武氏一黨謀刺自己,然后黃雀在后將武氏一網打盡。
沒想到武靈筠那邊也不遑多讓,謀刺失敗后使用了一招丟車保帥,舍棄了武忠這顆棋子。
在這場爾虞我詐的較量中,夫妻打了個平手,或者說是李隆基小勝一籌,用一顆替身兌掉了武忠這顆棋子。
但最終李隆基并沒有坐實武靈筠的謀反罪名,無法將皇后黨一網打盡,這對夫妻再次陷入了膠著態勢。
李林甫在官場浮沉三十多年,一眼就能明白李隆基投鼠忌器不敢直接廢了武氏母子,就是被抓住了致命的把柄。
不管是李隆基貪圖楊玉環鴆殺了李琩,還是武靈筠鴆殺了李琩栽贓李隆基,他霸占兒媳害死兒子的嫌疑最大。
如果沒有正當理由就誅殺武氏母子,那千載罵名就徹底洗不掉了。
所以,李隆基必須想盡一切辦法,給武靈筠栽贓上謀反的罪名。
這樣一來,武靈筠說的一切就失去了公信力,就成了謀反不不成的誣陷。
李林甫非常樂意看到李隆基和武靈筠的博弈,采取裝糊涂做騎墻派的策略,既不幫武皇后也不幫皇帝,誰贏了算誰!
正常來說,皇帝的家事不會詢問大臣,而是會征求高力士這些內侍的意見。
畢竟臣子和君主之間的關系屬于公職,按照后世的稱謂就像是同事,無論是君還是臣都是為了國家在做事,只是角色不同。
李隆基可以告訴高力士自己想搞楊玉環,你幫朕把她弄到手,卻絕對不敢對李林甫這樣說。
但李林甫沒想到李隆基今天竟然直接試探自己,看來這是在權衡自己的立場,如果回答的稍有不慎,很可能就會被李隆基摒棄,甚至被當做武氏的黨羽予以打擊。
“臣以為,太子尚且年幼,還無法判斷未來能否成為明君,但若是照著圣人的才能,尚有巨大差距。”
李林甫思忖片刻之后,給出了慎重的回答。
非但絲毫不敢替李琦說話,甚至還恭維了李隆基一番。
李隆基對李林甫這個答案還算滿意,捻著胡須又問:
“若有一天,皇后釀下大錯被廢,二十一郎太子之位不保,右相以為何人能夠繼任大唐儲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