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節度使駐兵廣州,擁兵一萬八。
武靈筠皺眉道:“張九齡那個老家伙是李瑛的死黨,他肯定會倒向李瑛。嶺南節度使張九皋是張九齡的親弟弟,肯定也會支持李瑛。”
李林甫微微一笑:“太后放心,荊州大都督府治下的折沖府已經名存實亡,每個府只有一千多府兵。折沖都尉們多了,心就不齊,張九齡控制不了荊襄的局面。”
“嗯……這就好,必須派遣一個有本事的將軍去荊襄取代張九齡。”
武靈筠端起茶盞來呷了一口,憂心忡忡的說道。
經過一陣商議,最后決定派遣衛尉卿韋光乘前往荊州接替張九齡擔任長史,執掌荊州大都府,并在荊襄募兵。
為了給韋光乘增加籌碼,李琦命令鄧文憲撥給他兩千兵馬,讓他帶兵去荊州赴任。
李林甫又道:“至于張九皋這個家伙,就讓他暫時在嶺南盤踞好了,臣建議封他一個縣公的爵位,加以籠絡。
雖然他是張九齡的弟弟,但畢竟也是五十多歲的人了,也有自己的政治主見,并非張九齡的應聲蟲。”
“就依右相所言!”
武靈筠頻頻點頭,言聽計從。
李林甫又道:“拿下荊州大都府之后,就只剩下揚州大都府。揚州大都督府長史蕭昕出自蘭陵蕭氏,雖然與蕭嵩同族,但兩人一直不和。
而且蕭昕的仕途一直被蕭嵩壓著,兩人齟齬已久,可以派人前往揚州拉攏蕭昕,將他調到京城來任職,另外派遣一員大將接替他。”
“右相所言極是。”
李琦搶著點頭,決定派人去揚州調蕭昕來長安擔任衛尉卿,并負責審理蕭嵩勾結李瑛謀反一案。
這個蕭昕被蕭嵩壓制了多年,心里肯定憋了一口氣,現在有機會整治蕭嵩這個死對頭,肯定會屁顛屁顛的跑到長安來赴任。
至于蕭昕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就由楊洄的兄長陜州刺史楊承祖前去接任,執掌揚州大都督府。
除了揚州、荊州兩個大都府之外,李林甫又提議加強對中原地區加強控制,在廬州設置淮南節度使。
“中原人口富庶,但卻一直沒有大都督府或者節度使,臣建議在淮南增設節度使,牢牢控制地方。”
“右相所言極是!”
武靈筠、李琦、楊洄紛紛表示同意,只是三人在節度使人選上產生了分歧。
李琦雖然年輕,但也能感受到大權被自己的母后掌控不說,而且楊洄和自己的姐姐咸宜公主也在不斷的培植黨羽。
根據親信內侍萬小樓的秘密調查,包括吏部尚書韓朝宗、新任戶部尚書尹籍、河南尹鄭元理、大理寺卿李道邃、萬年令楊國忠等數十名重臣依附于楊洄,正在形成新的雍王黨。
至于支持武太后的黨羽,那就更不用說了!
侍中裴敦復、京兆牧裴元禮、禮部尚書王琚、御史大夫裴巨卿,四個宰相都是太后黨;另外還有兵部尚書徐嶠、鎮國大將軍鄧文憲全都是太后的鐵桿黨羽。
而且,根據萬小樓調查,咸宜公主也在四處拉攏人手,企圖效仿太平公主。
已經有工部尚書趙廷佑、中書左侍郎蕭隱、司農卿韋賁之、大理少卿楊夀等重量級官員依附了過去,組成了頗具實力的“公主黨”。
而李琦這個皇帝能夠依靠的也只有自己的岳父蘇慶節。
偏偏蘇慶節表現拉胯,先是被李隆基逃走,又在蕭關吃了敗仗,害得李琦這個皇帝抬不起頭來。
李琦也沒有辦法,太后武靈筠可以重用娘家人,楊洄可以重用同宗,但李琦卻不敢重用自己的兄弟,這也是歷朝皇帝身上的桎梏。
繼位半個月以來,李琦這種感覺愈發明顯。
于是他開始逐漸親近宦官,不僅重用萬小樓、張寶善,甚至又把林招隱、黎敬仁重新召回了自己的身邊,私下里充當智囊。
今天這場會議,拉攏張守珪、蓋嘉運屬于剛需性策略,但太后黨的韋光乘接掌荊州大都督府,楊洄的堂兄楊承祖接掌揚州大都府,李琦覺得這個淮南節度使必須是自己的人。
因此,武靈筠和楊洄提議的幾個人選,都被李琦毫不猶豫的否決了,頭搖的像是撥浪鼓。
武太后有些不耐煩:“皇帝,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你倒是說說看,哪個能擔得起淮南節度使的重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