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李隆基的身邊,就連昔日獨攬大權的武太后也變得黯然失色,完全成了陪襯,甚至不敢插嘴。
在王琚、徐嶠、裴敦復等人的心里,也把李隆基當成了救世主,指望著他帶領洛陽朝廷絕地翻盤,打敗李瑛。
他們已經不在乎李琦還能不能當皇帝,甚至武靈筠這個皇后還有沒有權力,只想讓自己避免被誅三族。
相比之下,無疑李隆基的能力超出武氏母子太多、太多,跟著這樣的皇帝混,突然就讓他們有了底氣……
李隆基清了清嗓子,正色問道:“目前朝廷有宰相幾人?”
李林甫道:“共有六人,臣任中書令、裴敦復任侍中,另有雍王楊洄擔任尚書令,禮部尚書王琚、御史大夫裴巨卿、河南牧裴元禮三人皆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李隆基心中冷哼一聲:楊洄、裴元禮這些靠裙帶關系上來的小人,何德何能身居高位?重用這些人,武氏焉能不敗?
“諸位,朕在長安的時候聽說楊洄、李林甫與吐蕃簽訂了協議,割劍南、隴右、河西、朔方等地給吐蕃,此舉惹得天怒人怨,罵聲一片……”
李隆基雙手撐在桌案上,語速平穩的說道。
李林甫急忙舉著笏板為自己辯解:“陛下明鑒,此協議乃是楊洄自己簽的,臣一直待在長安從未離開,這廝故意抹黑老臣!”
李隆基還得指望李林甫支持自己,和顏悅色的道:“朕在長安的時候就心知肚明,右相公忠體國,以大局為重,自然不會簽下這樣的盟約。”
旁邊的武靈筠急忙解釋:“陛下請聽臣妾解釋,夏天的時候叛軍攻打甚急,滿朝文武束手無策,只能向吐蕃求救,因此派了楊洄出使。
當然,楊洄簽的協議確實有賣國之嫌,但想必是吐蕃人趁火打劫,他被逼的沒辦法才被答應的……”
李隆基道:“朕知道楊洄是奉命出使,但他已經引起了眾怒,全國一致聲討。
故此,朕以為應當免去楊洄的宰相職位,以平息全國朝野之間的憤怒……”
滿朝文武被楊洄壓在頭上,早就心懷不滿。
再加上李隆基說的也是事實,由于長安朝廷把《唐與吐蕃盟約》拓印了上萬份張貼在全國各地,引起了朝野間的強烈不滿,楊洄與李林甫被人唾罵成“賣國賊”“千古罪人”。
這導致洛陽朝廷的征兵數量大受影響,甚至有許多新兵紛紛逃亡,要不是因為黃河防汛讓洛陽朝廷喘了一口氣,只怕現在已經崩盤!
現在李隆基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罷免楊洄的尚書令,滿朝文武自然紛紛贊成。
“陛下所言極是,楊洄與吐蕃簽訂的盟約確實有賣國之嫌,引起了全國各地百姓的強烈不滿,罷免他的尚書令平息眾怒確實是明智之舉!”
李隆基也知道楊洄是武靈筠的主心骨,又安撫坐在身邊的武氏道:“皇后放心,朕也知道楊洄是為了完成朝廷托付的重任,說服吐蕃出兵,被迫之下才簽訂了盟約。
故此,朕認為僅罷免他的尚書令職位足矣,以平息全國百姓對洛陽朝廷的不滿。
至于他的雍王依舊保留,以安吐蕃贊普之心,畢竟在咱們還要借助吐蕃的力量。”
形勢擺在眼前,滿朝文武都支持罷免楊洄的尚書令,武靈筠也不敢犯了眾怒,能夠保留楊洄的王爵也算有個交代,只能頷首同意。
“陛下所言就是,此事就依陛下!”
武靈筠莞爾一笑,溫順的答應了下來。
緊接著,李隆基又下達了第二個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