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傳詔各州刺史、各縣縣令,李瑛的帝位乃是謀逆所得,朕才是大唐皇帝,即日起重新使用天寶年號,號召各地前來東京勤王救駕!”
接著,李隆基又讓李林甫派人前去重點游說以下手握兵權的大將。
分別是坐鎮幽州的王忠嗣、安西大都護蓋嘉運、安西節度使郭子儀、河西節度使崔希逸,以及從嶺南抵達江寧的張九皋。
這些人都是李隆基在任時候提拔,如果操作得當,不是沒有倒戈支持洛陽朝廷的可能。
尤其是王忠嗣和蓋嘉運,李隆基決定散朝后親自給他們修書一封,讓他們看清李瑛篡位的真相,發兵勤王,鏟除叛賊李瑛。
李林甫又建議道:“臣以為,陛下應當再給徐州的安祿山修書一封,加以招安。如果能招降安祿山,我軍實力必定大增!”
“唉……可惜張守珪被抓了!”
李隆基一臉惋惜。
作為自己的老臣,李隆基有足夠的把握招安張守珪,至于安祿山這家伙,甚至連面都沒見過,并無把握。
但在張守珪、李璘被擒之后,安祿山已經成為了幽州集團的領袖,擁兵三十多萬,實力遠超洛陽朝廷,自然不能無視。
“給安祿山下一道詔書,冊封他為楚王,以江南道蘇州為封地,世襲罔替。試試能不能招降他?”
李隆基痛快的采納了李林甫的建議,嘗試著對安祿山進行招撫。
接下來,李隆基又嘗試對軍事部署進行調整,詢問兵部尚書徐嶠道:“徐卿,有勞你向朕介紹一番我軍當前的軍事部署。”
“臣遵旨!”
徐嶠捧著笏板出列,向李隆基大致的介紹了一番當前的洛陽軍事部署。
“目前我軍的主力集結在黃河北岸的河陽縣,總兵力為六萬人,由左威衛大將軍李欽擔任主將,主要對手是杜希望、夫蒙靈察率領的八萬河東軍。”
李隆基道:“夫蒙靈察也是朕的舊臣,給他也修書一封,施行離間之計,讓他與杜希望離心離德。”
“陛下高見!”
徐嶠滿臉堆笑的送上一頂高帽,繼續向下介紹,“在李欽的后方則是任師利率領的兩萬人馬扼守孟津渡,保障李欽的退路。”
“在風陵渡方面,左領軍衛大將軍來曜率領了三萬人馬阻擋對岸的仆固懷恩過河,雙方正在對峙,仆固懷恩渡河幾次,俱都被擊退。
“在黃河南岸,韓舉功率領一萬人扼守函谷關,辛云京率領一萬人鎮守潼關,再加上洛陽城內的六萬人馬,這就是我軍目前的絕大部分軍事力量。”
李隆基捏著下巴道:“才十九萬嗎?兵力確實薄弱了一些,繼續加大招募力度,爭取再招募五萬新軍。”
“兵部謹遵圣諭!”
徐嶠再次舉著笏板領命。
李隆基掃了一眼在場的武將,已經無人能夠擔當大任,能夠上陣的也就是李欽、來曜、任師利這幾個人了,不由得在心中暗自喟嘆一聲,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