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姓們的議論聲中,李憲的棺槨被抬進了位于興道坊的寧王府。
不得不說,在武氏政變之前,李隆基的確對李憲不錯。
興道坊與皇城一街之隔,北臨皇城,西依天街,可謂是長安城最黃金的地段之一,這里面的房子有市無價,寸土寸金,價值比李林甫所在的平康坊還要昂貴。
寧王府位于興道坊中最好的位置,占了坊市四分之一的面積,規模宏大,僅次于昔日的太平公主府邸,是李隆基特地賞賜給這個兄長的。
當然,李憲當年主動把太子之位讓給李隆基,也配得上這份賞賜。
如今,這座顯赫的府邸門前貼著挽聯,上百名樂匠捧著喇叭嗩吶等各種樂器,演奏著悲涼的哀樂。
寧王府大堂設置了靈堂,李憲的遺軀被擺放在中央接受滿朝文武、王公貴族的吊唁。
按照唐朝的規矩,人死之后要讓賓客吊唁十日,方能入土下葬。
朝廷的官員祭奠完了之后,除了主持儀式的禮部官員留下之外,其他人便各自返回衙門忙碌去了。
為李憲守靈的除了他的九個兒子之外,李亨、李琰等侄子也需要守靈,直到十天之后才能下葬。
李琚發了狠,自始至終都沒有踏進寧王府一步,好像他與李憲沒有任何血緣關系一般。
不僅如此,李琚還派人把守刑部尚書蕭隱之召到了自己的衙門,請他幫忙把漢中郡王李珣給抓起來。
“若是蕭尚書肯幫忙,本王定然設法將你的守字去掉,讓你變成名副其實的刑部主官。”
蕭隱之對于自己一直掛著“守”字心懷早就不滿,申王李祎掛職吏部尚書,前宰相李適之擔任戶部尚書自己就不攀比了……
甚至年輕的李泌出任兵部尚書自己也不攀比,憑啥東方睿、韋堅都去掉了“守”字,轉正為正式尚書,自己到現在還是個代理尚書?
這不公平!
在武氏政變之前,自己的官職是正四品的中書侍郎,東方睿是正四品的靈州刺史,而韋堅甚至只是正五品的長安令,現在他們的地位居然在自己之上,如何讓自己心服口服?
但蕭隱之在官場上沉浮了多年,并沒有急著答應李琚的請求,而是模棱兩可的說道:
“李珣當街侮辱圣人,的確犯了大不敬之罪,但此事尚需要四位尚書裁決,刑部豈敢越俎代庖。
不過呢,既然魏王殿下托付與我,那本官也要履行刑部的職責,調查一番李珣是否做過其他違法亂紀之事。”
李琚馬上明白了蕭隱之并不太相信自己的能量,他這是待價而沽,馬上笑道:“蕭尚書盡管放心,只要你能落實李珣的罪名,本王絕對言出必果!”
“呵呵……君子報仇不必急于一時,魏王先回去等著吧,有了眉目下官便派人告知。”
蕭隱之依然說著囫圇話,并不給李琚明確說法。
“告辭!”
李琚起身告辭,離開刑部衙門返回了自己的太府寺。
“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