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
自從李隆基出征后就寢食難安的武靈筠沒有等來喜訊,反而等來了李隆基被困鄭縣的噩耗。
“什么……李瑛沒死,此乃長安朝廷請君入甕之計?”
半夜接到噩耗的武靈筠震驚的臉色蒼白,呆若木雞。
不等天亮,她便派人連夜召李林甫、裴敦復、王琚等人入宮商討對策。
經過一番商議,最終決定讓鎮守函谷關的韓舉功、風陵渡的來曜一起出兵救援李隆基。
鄭縣城內的七萬人馬是洛陽朝廷的底牌,一旦被吃掉了,那洛陽朝廷將再也無力抵抗長安軍的進攻。
使者攜帶了“朝廷詔令”,連夜離開洛陽趕往函谷關。
只是人還沒到函谷關,就在陜州境內撞見了浩浩蕩蕩的河東軍,“杜”字大旗在寒風中獵獵招展。
使者急忙返回洛陽向武靈筠稟報這個噩耗:“啟稟皇后,函谷關淪陷,杜希望正率八萬大軍朝洛陽殺來!”
武靈筠如遭雷擊,當場暈厥了過去。
隨后,斥候不斷的從各地送回噩耗,函谷關淪陷、風陵渡淪陷、潼關淪陷,河東軍已經過了澠池,距離洛陽只剩下一百五十里路程。
在李隆基傾巢出擊之后,洛陽城內只剩下兩萬守軍,眼見洛陽朝廷的覆滅已是旦夕之事。
這日早朝,超過一半官員缺席,甚至連告假都沒有,直接開擺不來了。
武靈筠急的嚎啕大哭:“右相你快想個辦法,本宮相信你一定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
李林甫也知道洛陽朝廷即將壽終正寢,但他還是想再搶救一下。
“請皇后給河陽的李欽修書一封,讓他火速過河拱衛洛陽。”
“好好好,馬上給李欽修書!”
武靈筠已經失去了方寸,當即以皇后的名義給李欽下了調令。
使者攜帶兵部文書離開洛陽,快馬加鞭趕往黃河北岸的河陽縣,召李欽率部回援東都。
李欽此刻手里正拿著兒子李晟的招降書,在權衡一番后下定決心向長安朝廷投降。
既然李瑛能夠接受來曜、來瑱父子的投降,能接受辛云京的投降,那自己還猶豫什么!
李隆基被抓了,七萬大軍全部覆沒,來曜父子投降、辛云京投降,潼關淪陷、風陵渡淪陷、函谷關淪陷……
杜希望率領八萬大軍逼近洛陽,自己再去保衛洛陽朝廷,那純屬腦門被驢夾了!
“擁護長安,討伐武氏!”
下定決心之后,李欽立刻設宴召來自己的副將,原潞州大都督府長史鄧睿,擲杯為號,直接在酒席上砍了。
此人與鄧文憲一樣,與武靈筠乃是表姐弟關系,屬于武氏死黨,斷無投降的道理,不如砍了將首級獻給李瑛當做投名狀。
隨后,李欽召集駐扎在河陽周圍的兵馬,宣布向長安朝廷投降。
“諸位將士,長安的皇帝才是大唐正統,自今日起,本將決定撥亂反正,支持長安!”
李隆基慘遭俘虜,三關連續失守的消息已經在河陽軍中傳的沸沸揚揚,從上至下早就失去了斗志,軍心惶惶。
此刻聽了李欽的決定,五萬將士齊聲表示遵從命令,棄暗投明,歸順長安朝廷。
“擁立長安,統一大唐!”
“撥亂反正,討伐武氏!”
五萬將士攘臂高呼,支持長安的聲音直沖云霄,振聾發聵。
“出兵!”
獲得了全軍上下的響應,李欽隨即率部襲擊孟津渡,斬殺守將任師利,將他的首級與鄧睿的首級一起給大唐皇帝李瑛送去。
此時,李瑛率領十萬大軍已經過了潼關,距離洛陽還有三百多里路程。
李晟接到父親的降書之后,立刻帶著使者提著兩顆頭顱前來面圣。
“啟奏圣人,家父已經率部反正,并斬殺任師利、鄧睿,特將首級來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