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就照李卿說的辦!”
李瑛稍作思忖,馬上同意了李泌的建議。
哥舒翰是突厥人,李楷洛是契丹人,嚴格來說只有辛思廉一個漢人。
不過,考慮著李楷洛左驍衛大將軍的資歷,再加上還要照顧其子李光弼的情緒,所以給他與辛思廉每人一個副都督的職位無疑更加高明。
李適之建議道:“陛下既然打算就此閑置隴右節度使,不如把河西節度使崔希逸也調回來,讓哥舒翰全面掌控隴右境內的兵權,同時為撤銷節度使制度鋪路。”
“嗯……皇叔言之有理!”
現在屬于內部會議,對于同為李世民曾孫的李適之,李瑛也客氣的以“皇叔”相稱。
畢竟李適之是李承乾的孫子,李祎是李恪的孫子,你前腳稱呼李祎為皇叔,轉頭就稱呼李適之愛卿,那就顯得有點看人下菜了。
李祎在李隆基時期因軍功晉升為信安郡王,又被李瑛授予申王的爵位。
李適之因為受祖父李承乾所累,在李隆基時期僅僅只有一個清河縣公的爵位,現在雖然被晉升到了“廬江郡公”,但仍舊比血緣關系相同的李祎低了三個等級。
目前在任的六部尚書之中,唯有刑部尚書空缺,既然留給了皇甫惟明,把崔希逸調回來任什么職位,這也是需要商榷的地方?
崔希逸畢竟是封疆大吏,在李瑛還沒獲得權力的時候,就堅定不移的支持他,給的職位太低了,難免會讓人覺得鳥盡弓藏,明升暗降。
崔希逸打仗沒有多少功勞,但卻做了最正確的站隊,堪稱李瑛的天使投資人。
在李瑛以“天策上將”身份出征北庭的時候,崔希逸就在路上積極迎接,提供士兵、糧草、兵器。
在李瑛到了北庭,悍然斬殺由宰相調任北庭都護的牛仙客之時,崔希逸又千里迢迢的從涼州跑到北庭作證,并為李瑛上書辯解。
再后來,李瑛于靈州稱帝,崔希逸又從涼州跑來站隊,還積極的派遣河西軍幫助李瑛爭奪關中,可以說其功勞絲毫不在皇甫惟明之下。
李祎起身道:“臣年事已高,就讓我像太師這樣擔任閑職吧?把我的吏部尚書之位騰出來,由陛下任命。”
李祎也是在官場上沉浮了多年的老狐貍,在多疑的李隆基手下掌握兵權四十年,從沒遭到猜疑,先后擔任隴右、朔方、河西等地的節度使,以及安西大都護、北庭大都護。
今日雖然是他主動把吏部尚書讓出來,但卻沒有說讓給崔希逸,而是讓李瑛看著安排,表達了對皇權的尊重。
李瑛大喜:“哈哈……既然皇叔這樣說,那朕就賞賜你司徒之職,與蕭太師一起擔任朕的謀主。”
“臣謹遵圣諭!”
李祎欣然領命。
人家是親王,拿吏部尚書換了個吃閑飯的“司徒”職位,在座眾人也沒什么可羨慕的。
李瑛想了想,決定對六部尚書進行微調,他的目光落在裴寬和李適之的身上。
“這樣吧,裴卿仍舊做你從前的戶部尚書,廬江郡公改任吏部尚書,讓崔希逸回來擔任御史大夫。”
李瑛的語氣既像是在跟裴卿、李適之商量,卻又似乎不容拒絕。
開元后期,裴寬在戶部尚書的位子上坐了四年,早就得心應手,而御史大夫是個得罪人的活,能換回去自然讓他高興。
現在的大唐擁兵百萬,每個月需要消耗軍糧將近百萬石,而戶部下轄各大糧倉的糧食逐漸見底,李適之每天都為籌措糧草愁的寢食難安,現在把戶部還給裴寬,李適之恨不得當場給李瑛磕一個。
“臣謹遵圣諭!”
裴寬與李適之心照不宣,一起站起來謝恩。
李瑛繼續道:“兩位愛卿繼續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讓崔希逸進京后出任御史大夫,皇甫惟明出任刑部尚書。”
“謝陛下!”
裴、李二人再次作揖謝恩。
御史大夫雖然是個得罪人的差使,但掌管御史臺,位高權重,與六部尚書同為從二品,這樣也能讓崔希逸心滿意足的交出河西節度使的兵權,興高采烈的進京赴任。
如此安排,可謂一舉三得,皆大歡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