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父親歸來,十八歲的長子郭曜、十四歲的次子郭旰等子女紛紛搶著上前磕頭施禮。
“好好好……孩子們都快起來。”
郭子儀從袖子里掏出提前準備好的紅包,給兒女每人發了一個見面禮。
“幾年不見,曜兒的個頭竟然長得比為父都高了,是時候跟隨我上陣磨練一番了。”
郭子儀摸著長子的腦袋,一臉欣慰。
郭曜拱手道:“孩兒謹遵父親吩咐!”
郭子儀的正妻王夫人笑著上前:“大郎今年已經十八歲了,都做父親了,還能不長個頭?”
“哎呀……你看我這腦子!”
郭子儀拍著額頭憨笑,感慨不已。
“在安西天天打仗,我都把這事忘了。
我離開長安的時候大郎只有十三歲,歸來的時候卻已經十八歲了,真是光陰似箭啊!”
接著話鋒一轉:“對了,兒媳是哪家的女子?”
王夫人笑著道:“阿郎你真是不記事了,妾身不是在書信中提到過,是我族兄家里的二娘。”
王夫人說著話招呼自己的兒媳來參見公公。
“兒媳給公公磕頭了!”
十七歲的王氏跪在地上,鄭重的給郭子儀磕了個頭。
郭子儀急忙彎腰把兒媳扶起,一臉窘迫的道:“唉呀……我忘了準備見面禮,這可如何是好?”
王夫人笑道:“妾身早就給阿郎準備好了,還有孫兒與孫女的。”
馬上有侍女端來一些見面禮,由郭子儀轉手送給了兒媳。
王氏又向公公介紹了兩歲的兒子與一歲的女兒,讓兩個小家伙給祖父磕頭。
“拜見爺爺。”
兩個小屁孩穿著開襠褲,趴在地上認真的給祖父磕頭。
“哈哈……好好,快讓爺爺抱抱!”
郭子儀高興的抱起兩個孫子輩,親昵的逗弄了片刻。
等郭曜一家子見完禮,作為妾室的幾個夫人這才紛紛施禮,拜見當家的:“妾身見過阿郎。”
郭子儀笑著一一執手寒暄:“為夫不在家的時候,有勞諸位夫人侍奉雙親了。”
眾妾室紛紛道:“此乃分內之事,都是姐姐以身作則,管理的好。”
接下來,王夫人又向丈夫介紹了兩個新女婿,都是郭子儀在外的這幾年,她給女兒操辦的婚事。
這年頭交通不便,倘若大戶人家的兒女到了婚配年齡,而丈夫在千里之外做官,正妻就當家做主給兒女操辦婚事,最多就是給丈夫寫一封書信報喜。
更何況從安西到長安一萬多里路程,郭子儀更不可能為了兒女的婚事從安西跑回長安,也不能讓兒女耽誤了過日子。
兩個新女婿給岳父磕了頭,領了紅包退到一旁。
接下來就是郭子儀的幾個兄弟上前寒暄,郭子琇、郭子云等一大幫人,俱都親熱的執手寒暄。
郭子儀花了半個時辰的功夫這才與家眷寒暄完畢,走進了闊別五年的家門。
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年已七十多歲,早就于五六年前致仕還鄉,返回老家華州鄭縣居住
郭子儀走到蕭關的時候便派遣家將提前趕到長安,向家人告知自己返京的日期,因此王夫人便派人把老爺子從鄭縣老家請了過來與兒子相見。
王夫人深知,皇帝把丈夫從安西召回絕不是讓他回來賦閑,很可能用不了幾天就會再讓他出征,這風燭殘年的父親與兒子見面的時間將會越來越少。
因此,能讓他們見一面就見一面吧!
白發蒼蒼的郭家老爺子此刻正在客廳里穩坐泰山,并沒有像后輩那樣到門外迎接。
郭子儀大步流星的走進客廳,面對著正襟端坐的老父親納頭便拜,忍不住聲音哽咽。
“父親在上,不孝子郭子儀給你磕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