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李泌退下之后,其他部門的主官又出來陸續稟報了一些政務,但與江南慘敗的噩耗比起來都不值一提。
等各部官員稟報完畢之后,李瑛鄭重的道:“東部戰事膠著,朕打算親自巡視前線,鼓舞士氣,諸位愛卿有何見解?”
自古以來,皇帝御駕親征就是一種鼓舞士氣的有效手段,在歷史上喜歡親征的皇帝除了太宗李世民之外,還有大名鼎鼎的廣神、明成祖朱棣等人。
當然,皇帝御駕親征也有翻車玩砸了的,譬如高粱河車神、瓦剌留學生等人就是反面例子。
但是在局面膠著的情況下,李瑛決定親自去前線轉一圈,一來鼓舞士氣,二來也為自己增加政績。
對于李瑛的提議,滿朝文武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支持的人認為圣人用兵如神,有翦滅突厥、攻克洛陽的戰績打底,水平堪比太宗皇帝,御駕親征肯定能極大的鼓舞士氣。
反對的人則認為長安雖然平定了兩年,但局部仍舊有些小矛盾沒有解決,圣人不宜遠征,還是留下來坐鎮京城為妥。
綜合對比,支持李瑛出征的有五分之三,另外五分之二則反對皇帝離開京城。
聽完百官的表態,李瑛撫須道:“既然諸位愛卿意見相左,那朕就暫緩出京,先派榮王擔任欽差,代天巡狩,前往隴右勞軍視察。”
滿朝文武恍然頓悟,怪不得大理寺卿換了人,原來榮王要外出督軍。
這又讓老四李琰感到羨慕,本以為老六得罪了天子被貶職了,原來是讓他去邊陲歷練,這豈不是意味著他可以接觸兵權了?
李瑛掃了一遭腳下的文武百官,繼續說道:“東方的戰事再觀察一段時間,若我軍能夠占據上風,朕就不親征了。
若局勢繼續膠著下去,甚至我軍處在下風,那朕就應該有所動作,至少也要移駕洛陽,因為那里距離戰場更近一些!”
對于皇帝這個折中的表態,滿朝文武一致贊同。
“如此最為妥當,陛下移駕洛陽,既可以近距離掌控戰場局勢,又不會將自己置于危險境地。”
此外,李瑛之所以無法下定御駕親征的決心,還因為李儼這個儲君目前的表現實在難堪大任,甚至有些爛泥扶不上墻的感覺。
萬一李瑛在前線有個閃失,憑李儼現在的能力怕是要把局面玩崩。
但李瑛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最起碼李儼再有倆月就十四歲了,也接受了兩年的系統培養。
其他的幾個兒子之中,二郎李健、三郎李仰、四郎李優怎么看都沒有明君之姿,將來長大了充其量也就是李瑤、李琚的水平。
老五李備倒是表現的機敏睿智,膽子夠大,小嘴也吧啦吧啦的能言善辯,而且還能每天跟著沈珍珠練習武藝,將來長大了或許是個有作為的家伙。
但這小子現在還小,過了年也不過才只有七歲,還不到擔大事的時候。
至于杜芳菲生的老六李馭不過三歲,公孫大娘生的老七李武一周歲,以及那剛剛出生不到倆月的八郎李緯、九郎李馳,就更不用指望了。
就算李瑛有更換太子的想法,也只能等著下去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才能付諸行動。
“太子啊?”
李瑛目光掃向站在一旁的李儼,沉聲召喚。
身穿黃色四爪龍袍的李儼急忙出列:“兒臣在,請父皇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