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之內,君臣繼續深入交流。
李瑛不解的問道:“朕如果沒記錯的話,老愛卿應該與顏真卿沒有見過面吧,為何第一個舉薦他?”
顏真卿在長安城的時候,張九齡被貶到荊州擔任大都督府長史。
等張九齡前往靈州投奔李瑛的時候,顏真卿在蒙古高原擔任蒙州刺史,后來又升任蒙古都護。
去年夏天,顏真卿調往隴右擔任布政使,兩個人一直素未謀面。
按理來說張九齡應該對顏真卿并不熟悉,可這位老宰相卻第一個推薦了顏真卿。
“呵呵……事情是這樣的。”
張九齡微笑著解開了李瑛心中的疑惑。
“自從前年,臣第一次看到顏真卿的奏折之時,就被他的字體吸引,嘆為觀止。
老臣在書法上也算略有造詣,但我看到顏真卿奏折的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繼而折服。
臣觀本朝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等人的字體比起顏真卿來也要略遜一籌,假以百年,顏真卿的字體必成大家,直追鐘王……”
李瑛不得不承認,姜是老的辣,張九齡眼光確實毒辣,不僅看人準而且看書法居然也這樣準。
在千年以后,世人評選中國歷史上的書法家,除了“書圣”王羲之獨領風騷之外,顏真卿基本上與王獻之、鐘繇、歐陽詢競爭第二名,并且稍占優勢,堪稱中華書法第二人。
但張九齡僅僅因為顏真卿書法寫得好,就舉薦他擔任宰相,這未免有點草率了吧?
只聽張九齡繼續說道:“自此之后,顏真卿的所有奏折,臣都一字一句的揣摩鑒賞,觀字如觀其人。
臣發現這顏真卿不僅字寫的端正,人品也十分正直,字里行間透露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既有遠大抱負,又有俠骨柔情。
顏真卿的奏折十分細心,大到戰略,小到民生,俱都悉數過問,向朝廷稟報他的方案。
臣先后閱讀顏真卿奏折十七副,對他的人品十分欽佩,剛過三旬的年齡,便有這般見識與擔當,實在是難能可貴。
顏真卿這十七副奏折共有八千一百六十四字,臣逐一核對,竟無一錯字別字,亦沒有一處涂改,足見顏真卿是個一絲不茍,專心致志之人。
這樣的人品,老臣愿意拿來與諸葛武侯相比……”
聽張九齡說到這里,李瑛這位大唐皇帝不由得肅然起敬。
顏真卿的認真固然讓人敬佩,但張九齡為國擇才,細心觀察,把顏真卿的奏折逐字核對,牢記于心,這樣的精神豈不也是一種盡職盡責?
張九齡繼續道:“如果顏真卿只是字寫得好,文章寫得好,那也有名不副實,紙上談兵的嫌疑。
但顏真卿在擔任蒙古都護期間,出色的融合了突厥與漢人的關系,在草原上修建了一座堅固的蒙州城池,讓多個民族相處融洽。
臣曾經派人前往蒙州暗訪顏真卿的名聲,得知無論是突厥人還是渤海人、亦或是高句麗人、契丹人,還是我們漢人,俱都對顏真卿交口稱贊。
顏真卿能治國還能用兵,數次親率各族騎兵出城迎戰回紇人,數挫骨力裴羅犯境,可謂文武雙全。
臣屢次修書試探顏真卿,在書信中故意刁難找茬,顏真卿都能耐心細致的一一做出辯解,字里行間能夠看得出其性格硬中帶軟,細而有膽,不像其兄長顏杲卿那樣剛而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