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用上朝并不代表官員們可以躺平睡懶覺,而是各自在衙門中處理公務,大伙不集中開會而已。
李瑛決定趁著這個機會出城選擇自己的陵墓所在地,從現在開始動工,未雨綢繆,給自己建造一座固若金湯的帝陵。
既然自己沒有袁天罡、李淳風,那就自己動手尋找龍穴所在。
至于那些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風水師,李瑛覺得還不如自己!
就算他們會看風水,但他們能知道在兩百年后,大唐的十八座帝陵,將會集體遭到盜掘嗎?
趁著諸葛恭出殯期間,李瑛帶著工部尚書韋堅、禮部尚書東方睿、將作監大匠李讓、光祿卿嚴挺之等相關官員全部騎馬,在兩千名金吾衛的護送下自重玄門出了長安,在京兆府境內尋找風水寶地。
剛剛誕生了修建陵墓的念頭之時,李瑛曾經想過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終南山上。
這樣一座大山,累死后代的軍閥們也挖不開!
但在研究了一晚上之后,李瑛才發現終南山壓根不能修建帝陵。
到目前為止,大唐帝國已經修建了五座帝陵,分別是李淵的獻陵、李世民的昭陵、李治、武則天夫妻的乾陵,以及李顯的定陵、李旦的橋陵。
這些帝陵除了李淵的獻陵是堆土成陵之外,其他的全部依山鑿穴,修建帝陵,好處就是堅固牢靠,不會被輕易盜掘。
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這些陵墓全都修建在長安城北,渭河以北,沒有一座修建在渭河以南。
李瑛根據自己的記憶,又畫了一張其他帝陵的位置,包括李隆基的泰陵、李亨的建陵、李豫的元陵等等,依然全部都修建在渭河以北。
此乃何故?
李瑛經過總結后得出結論,修建在長安城北的山上正好吻合傳統的坐北朝南,依山傍水。
自己要是把帝陵修建在終南山上,牢固不牢固先不說,那就變成了坐南朝北,背靠大山,滿朝文武肯定不同意不說,還會鬧笑話!
沒辦法,李瑛只能放棄了把帝陵修建在終南山上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轉而選擇一條捷徑,那就是把陵墓修建在其他皇帝的山上,讓其他皇帝挪窩。
由于李瑛穿越帶來的蝴蝶效應,未來的這些皇帝有許多人怕是很難出世了!
譬如,由于李瑛把沈珍珠收入后宮,那么李豫的兒子李適肯定就無法出世了。
既然李適無法出世,那么李適的那些子孫肯定也就無法出世,將來的那些帝陵也就不復存在,或者換個主人。
在這六天之內,李瑛馬不停蹄的考察了七八座適合修建帝陵的山川,最終將范圍縮小在李隆基泰陵所在的金栗山、唐穆宗李恒光陵所在的堯山、唐宣宗李忱貞陵所在的北仲山。
“諸位愛卿,說說你們的看法,認為這三座山巒之中,哪一座更適合作為朕未來的長眠之地?”
回到長安之后,李瑛把韋堅、東方睿、嚴挺之這幫隨行的官員召集到兩儀殿,詢問他們的看法。
韋堅等人對這位大唐皇帝既欽佩又納悶,也沒聽說陛下從前在長安周圍考察過啊,為何他一出城就仿佛有先見之明一樣直奔目的地?
要知道長安周圍的山巒不說有五十座也有三十座,但李瑛帶著他們考察的這七八座山巒全部都適合作為皇陵,從風水學上來說都是不錯的勝地,陛下是如何未卜先知的?
在一番思索之后,這幾個大臣都在心中猜測陛下應該是提前派風水師考察過了,在長安周圍的群山之中圈定了這七八座山巒,所以才能做到未卜先知。
之所以帶著這幫大臣出城考察,只是為了做個篩選而已。
但除了韋堅、李讓稍微懂一些風水學之外,東方睿與嚴挺之完全不懂,因此不敢輕易發表看法。
修建帝陵事關重大,說對了還好,萬一說的有紕漏,被人拿來大做文章,那就是彌天大禍。
既然東方睿與嚴挺之都不說話,韋堅也不敢出風頭,委婉的提議:“建設帝陵事關重大,臣建議陛下召集滿朝文武共同商議,群策群力,選擇風水最佳之處建陵。”
李讓附和道:“韋尚書所言極是,陛下不如召集滿朝文武共商此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