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幾個大臣都做縮頭烏龜,李瑛干脆直接揭曉答案,懶得聽滿朝文武叭叭。
“朕認為咸陽縣境內的北仲山,比起堯山與金栗山更勝一籌,你們有何見解?”
在原先的歷史時空中,位于咸陽境內北仲山上的貞陵里面埋葬的是唐宣宗李忱。
能夠在死后被冠以“宣”字作為廟號,就知道這個李忱是個有作為的皇帝。
而事實上,唐宣宗李忱確實是晚唐時期最后一位做出功績的皇帝,他登基的時候大唐已經建立兩百二十年,在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的毒瘤之下已經是病入膏肓。
李忱在位十三年,任內整頓吏治,限制宗室,提拔賢良,遏制宦官,使得唐朝在政治上出現回光返照的趨勢,被后人稱之為“大中之治”。
在武功方面,李忱重用張仲武在河北、遼寧一帶大破山奚、契丹等部落,復地千里。
又任用張議潮攻略隴右,數敗吐蕃,成功收復了河西走廊,一舉奪回蘭州、涼州、瓜州、沙州等被吐蕃人占領的土地。
另外,李忱在位期間,還平定了南方的安南之亂,維持著大唐帝國對越南地區的統治,還在西部的河套地區招撫了叛亂的黨項,安定了西部邊陲。
李忱在位時間雖短,但文治武功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被后人贊譽為“小太宗”,認為他有李世民之風。
但可惜李忱像前幾任皇帝那樣都妄想長生不老,因為長期服用丹藥,最終在五十歲的時候毒發身亡。
李忱死后其子李漼繼位,他與群臣根據李忱的功績為他上廟號“宣宗”,將他葬在咸陽縣境內北仲山上的“貞陵”。
李忱不僅在功績上被人稱為“小太宗”,而他的帝陵也是比照李世民的“昭陵”修建,規模在唐朝十八帝陵之中排行第二,比李治夫妻的“乾陵”還要大。
李瑛考察的時候,第一眼就相中了北仲山。
這座山巒矗立在咸陽境內,看起來巍峨雄壯,南臨渭河,依山傍水,看起來好似虎踞龍盤。
只可惜李忱沒想到自己會死的這么早,活著的時候一直沒有為自己修建陵墓。
李忱駕崩之后,他的兒子急于將他下葬,選好了地址之后僅修建了一年的時間,便把李忱埋葬在這座帝陵之中。
因為建造時間倉促,導致陵墓不夠堅固,防盜性差,因此被溫韜成功的打開了地宮,將里面的陪葬品一掃而空。
李瑛相信,如果自己拿出三十年的時間在北仲山上修建帝陵,那么規模以及防盜性將會超過李世民的昭陵以及武則天的乾陵。
李瑛考察的時候就已經看好了這個地方,本來希望韋堅能夠站出來提議將此處定為帝陵所在,誰知這個家伙學起了鴕鳥,無奈之下,李瑛只好開門見山。
“陛下圣明,臣以為北仲山一襟帶水,龍盤虎踞,風水猶勝昭陵所在的九嵕山,實為關中龍脈所在。”
聽到李瑛自己做出了選擇,韋堅當即跳出來拍馬屁。
這北仲山是陛下自己選擇的,無論孬好,這樣就不怕別人借題發揮攻擊自己。
“陛下慧眼如炬,臣雖然不懂風水,但也能看出北仲山是個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