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二人站在地圖前陷入了短暫的沉默之中,一時間各有所思。
安守忠率河內的叛軍投降之后,席卷神州大地的安史之亂基本上接近了尾聲。
安慶緒、李歸仁率領的叛軍被逼到了河北東部、山東北部的沿海地區,史思明目前還沒有從瑯琊山區突圍。
在郭子儀、仆固懷恩、杜希望、王忠嗣四路夾攻,四十多萬總兵力的圍剿之下,李瑛有把握在今年冬天到來之前徹底將之絞殺。
在浙江境內,崔乾佑率領五六萬叛軍孤客窮軍,前有張巡、雷萬春堵截,后有李嗣業追襲,在失去了外援的情況下,他又能堅持多久?
當然,李瑛對于圍剿崔乾佑的這個團隊有些不太放心,再三叮囑他們必須加倍小心崔乾佑這個可怕的對手,不可輕敵冒進,以穩為主,用“拖”字訣耗死崔乾佑。
在原先的歷史中,崔乾佑作為進攻長安的叛軍先鋒,先敗高仙芝、封常清于洛陽,導致兩人被李隆基斬首。
之后在潼關之戰,崔乾佑大敗哥舒翰,將之生擒活捉,一舉殲滅二十萬唐軍,導致長安無兵可守,被叛軍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國都。
一時之間,崔乾佑之名威震唐軍,讓大唐將士聞之色變,人送外號“大唐殺星”。
可惜在安祿山死后崔乾佑遇上了克星郭子儀,先是在河東之戰敗在了首次聯手的郭子儀、李光弼之下,損兵折將,狼狽逃過黃河來到洛陽投奔安慶緒。
隨后,十五萬唐軍合圍洛陽,安慶緒與崔乾佑不敢應戰,率領七萬叛軍放棄洛陽逃往黃河北面的鄴城。
兩個月之后,唐肅宗李亨集結了天下九路節度使,以太監魚朝恩為觀察使,督促二十五萬兵馬合圍鄴城,準備一舉絞殺安慶緒勢力。
大唐帝國在這場戰役之中可謂精銳盡出,參戰的名將有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澤潞節度使王思禮、鎮西節度使李嗣業,以及其他不太出名的五位節度使。
無路可退的安慶緒一面閉城死守,一邊派使者趕往幽州向返回北方補充兵力的史思明求救。
史思明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得知安慶緒危在旦夕之后,命李歸仁、蔡希德為副將,率領五萬燕軍前來救援鄴城,兩軍在遼闊的鄴城平原上展開廝殺。
最終的結果卻是九大節度使慘遭史思明暴打,損兵十萬,就連大唐第一猛將李嗣業也戰死沙場,史思明憑借此戰封神,讓歷史記住了他強悍的統兵能力。
唐軍集結了如此多的精兵強將,兵力五倍于叛軍,卻被史思明摧枯拉朽一般擊垮,首要責任在皇帝李亨。
他覺得不管讓誰掌管這九鎮節度使都會導致權力太大,因此不設置元帥,讓九路人馬各自為戰,誰也不服誰的管理,最終被史思明一舉擊潰。
次要責任在郭子儀,他派遣部將仆固懷恩率一支五千人的輕騎兵進攻叛軍側翼,卻被李歸仁率領曳落河擊退,敗歸本陣。
郭子儀懷疑仆固懷恩臨陣倒戈,直接率領麾下的三萬朔方軍撤離戰場,導致其他各鎮兵馬軍誤以為唐軍吃了敗仗,最終形成潰敗之勢。
此戰過后,李亨震怒,將郭子儀貶為庶民,任命仆固懷恩接替了他的朔方節度使之位,直到一年后方才重新啟用。
安慶緒與崔乾佑還沒來得及感謝史思明的救援之恩,就被騙到城外大營處死,窩窩囊囊的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
如果不是叛軍將領自相殘殺,說不定安史之亂還會持續幾年,給唐王朝最大程度的打擊。
因為李瑛的穿越,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史思明、崔乾佑、安守忠等人也失去了用武之地,未能像歷史上那樣大殺四方。
正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做皇帝的掌控不好局勢,麾下將領的表現就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