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就進入了九月,天氣逐漸變涼。
在這段時間之內,軍器監宋鈞帶著三百多人的工匠隊伍來到了金陵,這里面有鐵匠、木匠、船匠等各種手藝人,堪稱一支技術力量雄厚的隊伍。
在這個年代,這支隊伍的技術完全稱得上世界頂級,不說遙遙領先西方,但絕對在大食帝國、法蘭克、拜占庭等國家之上,這時候的大唐在各方面都是世界頂級。
除了軍器監的人之外,戶部侍郎王縉、銀監司司丞劉晏也各自帶著一部分官吏來到金陵,同時還押運來了上百馬車的貨幣,而這些錢全都是用來支持李瑛發展航海事業的專項資金。
看著一車又一車的貨幣運進金庫,里面既有黃澄澄的金餅也有白花花的銀鋌,還有沉甸甸的銅幣,以及花花綠綠的紙幣,這讓壓抑了將近兩百年的江南百姓切實的感受到了地位的提升。
今天的金陵再也不是小小的江寧縣,即將成為比肩長安、洛陽、太原的大都會,成為大唐最重要的區域性城市。
陛下花費巨大代價建設的金陵造船廠就是證明,據官方透露出來的消息,這座規模空前的造船廠預計年投入將會高達一百萬貫。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
要知道擱在太平時期,整個大唐全年的財政支出也不過才兩千萬貫出頭,而光金陵造船廠的投入就占了百分之五,投入不可謂不大。
根據李瑛的部署,江陵造船廠的廠長由軍器監的少監歐陽睿擔任,副廠長由將作監少監許鈞擔任,除了從長安帶來的三百多名頂級工匠之外,計劃從全國各地招募兩千名普通工匠參與寶船制造。
“廠長這個官職挺好,簡潔明了,一目了然!”
李瑛如是說道,于是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廠長”職務。
造船廠除了正、副廠長兩名主官之外,另外還設有主管賬務、出納的官員,分別由戶部、少府監、太府寺的一些郎官擔任,辦公地點設在皇城之內。
按照李瑛的規定,造船廠既不屬于金陵地方管轄,也不屬于工部、戶部、兵部,更不屬于軍器監、將作監,而是一個獨立的機構,兩名主官直接向皇帝負責,所有財政支出全部由朝廷撥款。
除了規模龐大的金陵造船廠之外,李瑛又宣布在金陵設置“航海司”,由年輕的宦官楊良瑤擔任司丞,級別為正四品。
這也是李瑛“弘武改革”以來設置的第四個以“司”命名的機構,前面的三個分別是銀監司、巡撫司、市監司。
如果與李瑛穿越前的機構對比,銀監司大概相當于證監會、中央銀行的結合體,巡撫司相當于巡視組,市監司相當于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航海司則相當于海事局。
另外,李瑛計劃以后陸續設立專門研究科技的工業司,專門管理道路修建的交通司、專門管理醫療、生育的醫衛司、專門負責文化普及的文教司等機構。
一步步將這些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事項分工明確化,將這些部門從較為籠統的工部、戶部、太學、太醫院等機構中剝離出來。
自己作為大唐的皇帝既然已經推動了改革,那就進行到底,將后世的先進制度引進到這個社會,讓國家快速發展。
按照李瑛的規劃,航海司的衙門永久性的設置在金陵,方便與造船廠進行溝通協調。
這兩個機構之間互不隸屬,各司其職,造船廠的任務是建造各類船舶,提供給航海司使用。
而航海司的主要職責則是面向全國招募海員,不定期的運載海員進入大海積累經驗,探索海洋,搜集海洋資料。
隨著金陵造船廠、航海司的設立,昔日落寞的江寧縣很快變得繁華熱鬧起來。
除了李瑛帶來的三萬軍隊,以及來自京城的官吏、工匠,從全國各地前來應募的匠人、漁民之外,還有數以萬計的商賈、攤販從四面八方涌向金陵,讓這座城市變得商賈云集,車水馬龍。
李瑛抓住機會發布圣旨,向全國各地宣布:自即日起,升金陵郡為金陵府,與京兆府、洛陽府、太原府并列,全部由朝廷直轄。
圣旨頒布之后,不僅金陵本地人歡天喜地,全城同賀,甚至整個江南都跟著與有榮焉,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