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可不想學清朝的皇帝逛青樓,皇宮里的良家子排著隊等自己寵幸都沒時間,哪有功夫浪費在這種風月場所?
更何況李瑛周遭前呼后擁,眾星捧月,打眼一瞧就知道是身份尊貴之人,他要是今天敢進青樓,只怕用不到明天就能傳到爪哇國。
“賞你!”
李瑛從袖子里掏出一顆碎銀子,隨手拋了過去,直把這花魁高興的花枝亂顫。
逛完了秦淮河畔的商鋪,李瑛又徒步出城,趕往造船廠巡視,大將軍呂奉仙、錦衣衛指揮使伍甲各自喬裝打扮,帶著四五十名侍衛隨行護駕,以防有人行刺。
只見這座位于金陵城北的造船廠此刻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上萬名壯丁各司其職,有條不紊。
掌管造船廠的歐陽睿、許鈞兩名正副廠長看到陛下微服巡防,急忙帶著下屬前來拜見,并匯報了工程進展。
根據歐陽睿的稟報,整個造船廠的建設大概需要八個月的時間,直到明年四月份才能竣工。
不過,一部分船匠、鐵匠、木匠已經在露天展開了造船工作,按照李瑛的要求建造第一艘大船,按照估算大概在明年這個時候才能下水。
李瑛對造船的工匠們進行了一番勉勵,讓他們不要著急,謹記“慢工出細活”這句哲理,一定要讓金陵造船廠制造的第一艘大船能夠經得起風浪的檢驗。
巡視完了造船廠,李瑛又趕到了船塢,楊良瑤將于今天率領三百名船員揚帆入海,穿越東海前往廣州尋找他的舅舅賈耽。
當然,尋找賈耽只是目的之一,楊良瑤更主要的是為了練習近海航行,積累航海經驗。
這三百名船員經過楊良瑤親自遴選,把那些不能吃苦的全部淘汰,只留下了一批能夠吃苦耐勞的應征者。
畢竟,李瑛給這些船員規定的月餉高達四貫,是普通士兵的2.6倍,楊良瑤必須對陛下的信任負責,絕不能浪費國庫開支,要把錢花在刀刃上。
“哎呀……陛下你怎么來了?”
看到李瑛微服私訪,身邊跟著吉小慶與一幫錦衣衛,正要下令起錨的楊良瑤急忙下船拜見。
“朕閑來無事巡視全城,想起你今天要揚帆入海,因此過來為你們送行。”
李瑛在楊良瑤的陪伴下親自登船,檢閱這支即將進入大海的隊伍。
由于造船廠制造的大船明年才能下水,所以楊良瑤從軍中挑選了兩艘中型船舶作為此次航海的工具,三百名船員分作兩批,每船一百五十人。
楊良瑤之所以不選體型最大的樓船,目的是增加在海上的顛簸感,讓船員適應遠洋航行的困難。
這些船員雖然俱都熟悉水性,甚至其中一多半在長江或者各大湖泊以打漁為生,但在江河與在海上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驗,必須讓船員一步步適應。
楊良瑤挑選的船員大多數在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之間,俱都膚色偏黑,一看就是常年在太陽下工作的人,一個個精神飽滿,眼神機敏。
“不錯、不錯,是朕心目中海員的樣子,朕相信你們一定會在蔚藍的海洋上有所建樹!”
李瑛對楊良瑤組建的這支航海隊伍非常滿意,滿面笑容的在船上發表講話,勉勵這些船員積累航海經驗,爭取將來為大唐建立一番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