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發起“清佛行動”之前,國庫內的財富儲備已經只剩下不到三百萬貫,給士兵與官吏們把軍餉一發,差不多就見底了,幸虧發了一筆橫財,這才讓大唐干涸的國庫充盈起來。
“這樣吧,先裁減三十萬人,等滅了吐蕃之后再裁減三十萬人,爭取在兩年之內把我們大唐的總兵力降低到八十萬至九十萬之間就夠用了。”
李瑛經過一番權衡,最終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目前正是我軍滅亡吐蕃的關鍵時刻,還需要向高原增兵,至少再派遣二十萬人增援李光弼、哥舒翰。
安守忠目前已經率軍打回了遼東,我們也要趁這個機會一舉滅亡渤海國。
有這兩處戰事牽扯,我們不能把兵力削減的太厲害,以免關鍵時刻缺少持續的戰斗力。
而且攻打藩邦不同于內戰,只要咱們一口氣滅了吐蕃與渤海國,至少能夠繳獲超過千萬貫的戰利品,這筆收入就足夠抵消三四成的軍費,這就叫做以戰養戰!”
聽完李瑛的分析,在場的大臣俱都交口稱贊。
“陛下言之有理,就按照陛下的這個策略裁軍即可。”
李瑛當即命令中書省起草詔書,重點從仆固懷恩、郭子儀、李欽、王忠嗣等軍團,以及揚州、洛陽、江南、山西、北庭等各地進行裁軍,具體裁員指標等杜希望進京赴任兵部尚書之后再給到各路兵馬。
而正在高原作戰的李光弼軍團、哥舒翰軍團,還有駐守安西的蓋嘉運軍團則不需要做任何裁員,免得影響戰斗力。
裁軍只是第一步,李瑛隨后做出戰略部署。
命王忠嗣總督河北境內的所有兵馬,率領白孝德、衛伯玉、王思禮、安思順等人聯合安守忠共同向渤海國發起進攻,爭取在明年滅亡渤海國。
邊陲小國,總人口不過三百萬,總兵力不到二十萬,以大唐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師全力討伐,合王忠嗣、安守忠之力,配上田乾真、田承嗣、嚴莊等人做羽翼,以大唐的強大國力做后盾,不信滅不了一個渤海國!
命郭子儀統率十五萬兵馬屯兵山東半島的登州,積極籌備戰船,等著史思明把高麗半島鬧個天翻地覆之后再渡海去摘果子,最好的結果就是滅了史思明的同時再把新羅王朝給滅國。
鑒于史思明軍團的強悍,李瑛命令李晟、南霽云、馬燧、來瑱等四員大將全部留在郭子儀麾下效力,供他驅使。
命仆固懷恩為主將,辛云京為副將,率領十萬人經徐州南下,再到揚州坐船,順著長江一直到渝州(重慶),再由四川進入青藏高原,支援李光弼。
命李欽為主將,李抱玉為副將,率領五萬兵馬西出隴右,經青海湖支援哥舒翰,與從巴蜀進軍的李光弼遙相呼應,爭取一舉打進邏些城,徹底滅亡吐蕃這個宿敵。
“算上這兩支援軍,我大唐已經累計向吐蕃發兵五十萬人,動用了李光弼、哥舒翰、高仙芝、仆固懷恩、李嗣業、田神玉、高秀巖、渾釋之、來曜、李楷洛、李光進等近百名將。
朕要不惜一切代價滅亡吐蕃,讓子孫后代一勞永逸,如果有一天朕動搖了,諸位愛卿一定要勸朕堅持下去!”
李瑛用堅毅的眼神掃了一遭在場的大唐砥柱,用堅定的聲音許下宏愿。
在場的群臣齊刷刷的起身作揖:“陛下的志向如此堅定,臣等相信我大唐這次一定能夠蕩平吐蕃、渤海這兩個藩邦,讓大唐的版圖超越漢武、太宗時期,成為空前絕后的帝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