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要在全國建設十萬座學堂,讓十四歲以下的少年讀書識字,而且還是免費讀書。
詔令下達到各郡縣之后,隨即由各地官府在大街小巷張貼告示,曉諭百姓,頓時讓大唐的六千萬子民沸騰了。
從嶺南到四川,從隴右到北庭,從洛陽到金陵,從江南到河北,無論男女、無論老少,到處都在歌頌李瑛的仁義之舉。
“娃兒們真是有福了,終于有機會讀書識字了,這都是陛下的恩賜,我一定讓娃兒長大了好好為朝廷效力,報答陛下的恩情!”
“陛下真是太仁慈了,簡直是千古難得一見的仁君,便是漢文帝再世也要甘拜下風!”
“我家已經連續三代都是文盲了,這下總算可以讓兒子讀書識字了,待會兒我要到祖墳告訴父親,我們老翟家要出識字的文人了!”
當百姓們還處在狂熱之中的時候,朝廷的第二道詔書又頒布了下來。
朝廷要在全國每個縣城修建至少一座公立醫院,為百姓們低價看病,醫院中出售的各種草藥比市面上便宜好幾倍。
看到告示之后百姓們再次沸騰了,許多人對著長安方向磕頭謝恩,頂禮膜拜,恨不得在家里把大唐皇帝供奉起來。
然后,當百姓們還處在躁熱之中的時候,朝廷的第三項大禮包又來了,全國所有的田地,無論是民田還是職田,明年一律減免三成的賦稅。
狂熱的百姓已經無法用語言表達對皇帝的感激,發自內心的感受到了大唐皇帝的恩德,總算理解了“君父”這個詞語。
君即是父,陛下頒布的這幾項國策真真切切的拿著全國的老百姓當做了他的子民,真正的做到了愛民如子!
今年的大唐平定了內亂,廢除了宵禁政策,減免田賦、減輕徭役,建設學堂,建設醫院,讓大唐的老百姓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國泰民安,什么叫做太平盛世。
戰爭帶來的傷痛在逐漸愈合,好日子才剛剛降臨,大唐的百姓們有福了,老百姓的心里滿懷憧憬……
臘月二十九的傍晚。
風塵仆仆的杜希望帶著隨行的隊伍返回了長安。
他先將從滄州押解回來的安慶佑、高尚、張通儒、武令珣等叛軍骨干送進天牢,又將繳獲的三百萬貫金銀上繳國庫,這才返回家中稍作休整。
因為杜希望勞苦功高,再加上他的女兒連續給自己生了三個兒子,李瑛賞賜了杜希望一座位于通義坊的府邸。
因此杜希望的妻妾兒女早就搬進了長安定居,這也讓半夜回京的杜希望不至于跑去驛館過夜。
天色未亮,只睡了兩個時辰的杜希望便早早起床,穿上了吏部提前送來的尚書官袍,腰間系上魚符,準備出門參加早朝。
這是大唐帝國在弘武四年的最后一個早朝,但卻是他杜希望擔任兵部尚書的第一個早朝,容不得他半點馬虎。
而安南都護崔顥、貴州布政使杜甫因為路途迢迢,再加上手頭上還有些政事需要交代,因此還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返京。
“夫君,你這也太早了,女兒說到辰時中才開始舉行早朝呢!”
杜希望的妻子韋氏端詳著身穿紫袍的丈夫,臉上幾乎笑開了花。
“真是想不到,五年之前你還只是一個小小的泗水縣令,現在竟然穿上了兵部尚書的官袍,真是造化弄人啊!”
杜希望叉腰開玩笑:“怎么?為夫難道沒有兵部尚書的威嚴嗎?我的女兒可是給陛下生了三個兒子。”
韋氏聞言滿臉遺憾:“女兒的肚子倒是爭氣,可惜咱們的外孫命不好,作為庶出,注定這輩子與皇位無緣。”
“噓……”
杜希望瞥了妻子一眼,做了個噤聲的手勢,“這話可別亂說,傳出去會闖下大禍!”
韋夫人笑道:“我又不會在外面亂說,瞧把你嚇得這個樣子!”
杜希望活動了下筋骨,提醒道:“在家里說也不行,小心禍從口出。”
同為京兆豪族,杜氏與韋氏之間的聯姻最為常見,杜希望也不例外。
他的父親杜愨在世時最高曾經做到過潁州刺史,但依舊是杜氏之中的小宗,所以杜希望娶的妻子韋蕓也是出自韋氏的小宗,與韋堅、韋陟這些大宗往上數五六代才能攀上關系。
正是因為杜希望身份低微,當時還只是一個小小的七品縣令,李隆基才將他的女兒杜芳菲許配給李瑛為妾。
當時的李瑛說起來也夠凄慘,包括太子妃薛柔在內,加上崔星彩、杜芳菲、王祎三個妾室,全都是李隆基給他挑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