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今年才三十多歲,正值盛年,他相信自己只要注意保養,不輕易動怒,不亂吃丹藥補品,再活個四十年不成問題。
到那時候,李健也已經是五十多歲的小老頭了,顯然并不適合接任太子。
李瑛想要的是一個年富力強,才能卓越,人品正直的繼任者,年齡最好在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這樣才是上乘之選。
從這一點上來說,李健就不占什么優勢,終究只是一個過渡,除非李瑛突然出現意外駕崩。
雖然廢黜太子并不是一件小事,但皇帝只要鐵了心更換儲君,任何大臣都攔不住,就像歷史上的李隆基“一日殺三子”那樣。
從悲傷的情緒中冷靜下來之后,李瑛才發現自己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手握重兵的王忠嗣是李健的岳父,這對于自己的帝位是個極大的威脅。
太子的外戚手握重兵,雄踞一方,如果和太子內外聯合,輕則動搖國本,分裂朝廷,重則直接上演玄武門或者唐隆政變,逼迫自己禪讓帝位。
“看來朕非但不應該懷疑安守忠,而是應該提防王忠嗣!”
想到這里,李瑛緊鎖雙眉,站起身來在書房來回踱步。
自從宣布冊立李健為太子之后,李瑛還暗自寬慰自己,王忠嗣應該不會有什么異心,等平定了渤海國之后就把他調回京城養老,給他一個太尉、司徒這樣的榮譽職位解除兵權,那樣就斷了李健的非分之想。
但沒想到王忠嗣竟然因為一封十分可疑的書信就勸自己殺了安守忠,還舉薦自己的副將去執掌這支兵馬。
先不說王忠嗣有沒有私心,就算安守忠存在疑點,真把安守忠殺了,將遼東的八萬悍卒交到王忠嗣的手上,誰敢保證王忠嗣不會成為下個安祿山,或者直接擁立李健稱帝?
要知道,有些人并不是一開始就有野心的,而是隨著權力的增加逐漸滋生的。
更何況,王忠嗣作為李隆基的養子,心中對這個義父一直念念不忘,也許是感激他的養育之恩,但終歸是個隱患。
等王忠嗣手握整個北方的大軍之后,如果他真的滋生出了野心,既可以學安祿山自立,也可以擁立李健登基,甚至還可以擁立李隆基復辟,怎么想都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現在看來,這王忠嗣的隱患要遠勝安守忠吶!”
李瑛有些頭疼。
對于皇帝來說,果然親近的人權力過大不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趁著王忠嗣進京解除了他的兵權,將他留在京城,會產生什么反應?”
李瑛在心頭暗自思忖。
似乎還是不妥!
首先,渤海國也不是軟柿子,唐軍之前和他們打了好幾次,并沒占到便宜,換個稍微次一點的統帥,真不一定能滅的了渤海國。
其次,王忠嗣懷疑安守忠這件事也不能說是無中生有,畢竟安守忠確實存在著再次叛亂的可能,而且這個可能性還不小!
一旦把王忠嗣解除了兵權,倘若安守忠再發起叛亂,聯合渤海軍入侵河北,就算換了李光弼、郭子儀過去坐鎮,只怕也要付出巨大代價。
“看來只能先繼續和稀泥,讓安守忠與王忠嗣互相制衡,哄著兩人滅了渤海國之后,再把王忠嗣調回京城養老,讓安守忠到其他地方打仗。”
李瑛輕揉額頭,在心中暗自做了決定。
“唉……感情用事果然是一個皇帝最大的敵人,朕往后可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想要做皇帝,就得絕情一點,就得狠心一些,在這方面朕還要多多向太宗皇帝學習。”
就在這時,在門外當值的林寶玉再次來報:“啟奏陛下,前兵部尚書李泌求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