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續強攻了十幾次,損失了五千多人之后李光弼放棄了正面強攻的打算,一面派遣斥候尋找捷徑,一邊給長安寫信,請皇帝督促哥舒翰加強攻勢。
但哥舒翰那邊也遭到了吐蕃人的頑強抵抗,領略到了高原的易守難攻。
而且由于吐蕃人的迅速撤退,唐軍急速追襲,到了巴顏喀拉山附近的唐軍開始出現高原反應,戰斗力急劇下降。
從去年秋天開始,兩路出擊的唐軍同時受阻。
隴右軍還能仗著“吐蕃官道”附近河流縱橫,尋找小道抄到埡口后面夾擊吐蕃守軍,一個埡口一個埡口的突破。
而兵臨馬爾敢關隘的李光弼直接束手無策,突破不了釘子一般的雄關就只能在吐蕃人的腳下干瞪眼。
耗到冬天的時候,李光弼甚至有些動搖,幸虧好友岑參不斷的鼓勵他,先后發動了二十萬四川的民夫往前線輸送糧草,這才讓李光弼咬著牙堅持下來。
去年臘月,王忠嗣、郭子儀、仆固懷恩合力擊破滄州,徹底滅亡了偽燕朝廷。
隨后仆固懷恩率領十萬大軍從滄州出發趕赴揚州,再由長江乘船北上入川,奔赴馬爾敢前線支援李光弼,預計將在四月中旬抵達。
正是這十萬援軍給了李光弼希望,給了他麾下將士希望,才讓從四川進攻的唐軍依舊保持著高昂的斗志。
如果兩軍會合之后依舊無法突破馬爾敢這道吐蕃雄關,那么唐軍將會師老兵疲,士氣蕩然無存。
李瑛從李光弼的奏折中看到了消極的情緒,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繼續待在長安指揮,必須御駕親征才有希望滅亡這個盤踞在高原上的勁敵。
李瑛深知,如果這次不能一棍子打死吐蕃,讓他們緩過這口氣來,大唐很可能再也沒有滅亡吐蕃人的機會!
歷史上蒙古帝國之所以能夠征服吐蕃,完全是因為那時候的吐蕃陷入了內亂,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才被蒙古帝國平定。
相比高原天險,中原王朝的長江天塹、長城、雁門關、劍閣簡直就是小兒科!
如果無法滅亡吐蕃帝國,李瑛設想的開拓中南半島,征服日本島、征服爪哇國將成為空中樓閣。
大唐如果敢勞師遠征,騎在頭頂上的吐蕃人一定會從高原上下來騷擾大唐。
已經做好宏偉規劃的李瑛絕不能讓自己的計劃胎死腹中,因此他決定親征吐蕃,親率唐軍走青藏線,穿越柴達木盆地、翻越昆侖山、穿越可可西里、翻越唐古拉山,攻占那曲,把扼守“唐蕃官道”的十萬吐蕃軍困死在崇山峻嶺之中。
對于這條路線,李瑛還能記得沿途的重要景點,如果以青海湖做起點,向南走過茶卡鹽湖,穿過柴達木盆地的東隅,就會抵達格爾木。
當然,這時候還沒有格爾木這座城市,這片區域有沒有人煙也是個未知數。
由于柴達木河的流淌,這片區域湖泊縱橫,地形平坦,還有大面積的植被,并不是干涸的沙漠,海拔在2500米到3000米之間,即便沒有上過高原的人也不會出現高原反應。
但過了格爾木之后,橫亙在眼前的就是巍巍昆侖。
幸好綿延千里的昆侖山有許多埡口,只要找到這些埡口就可以翻越昆侖山,進入被后世稱作“可可西里”的那片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