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瑛的記憶中,走西安經109青藏線到拉薩全程距離大概在兩千五百公里左右。
根據秘書監保存的資料,唐蕃官道的總路程為五千六百里,也就是說李瑛計劃的這條路比哥舒翰進軍的“唐蕃官道”能夠節省六百里路程。
而李光弼從成都走的路線到邏些城的距離大概在四千五百里左右,比起長安來也沒有近多少!
李欽、李抱玉率領的五萬人馬經過四個月的長途跋涉,目前已經從滄州抵達了隴右鄯州,目前正在湟水縣休整,準備繼續向東南進軍一千里,最終與被阻攔的哥舒翰會師。
李瑛的計劃正是統率這支人馬穿越青藏線抵達那曲,從而切斷阻擋哥舒翰的吐蕃軍隊糧草補給。
如果李瑛率領一支騎兵從長安出發,以日行兩百五十里的速度前進,大概六天左右就能抵達鄯州湟水,然后與李欽率領的這支唐軍會合。
鄯州湟水就是后世的西寧,為了穩定邊疆的局勢,隴右布政使顏真卿也把治所從蘭州遷徙到了這里。
李瑛率騎兵抵達鄯州與大部隊會合,相當于把前往邏些城的里程縮短了一千五百里的距離,只剩下從西寧到拉薩的這三千六百里路。
等唐軍穿過昆侖山逐漸適應了高原氣候,行走在相對平坦的可可西里戈壁灘,日行五十里難度不大,最快一個半月就可以兵臨那曲,切斷“唐蕃官道”的糧草補給。
在經過了數日的謀劃,親手繪制了入蕃地圖之后,李瑛這才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做出了親征吐蕃的決定。
只需要兩個多月的時間,李瑛就可以把六萬唐軍送到那曲。
等解決了十萬吐蕃人之后,李瑛既可以親自統率將近二十萬唐軍從那曲殺奔邏些城,也可以讓哥舒翰統帥,自己帶著騎兵返回長安。
從那曲返回西寧,一路下坡,對于完全適應了高原氣候的人和馬來說將會十分輕松,日行兩百里問題不大,二十天左右就可以返回長安。
也就是說,李瑛只需要拿出三個月的時間,就能給唐軍帶來決定性的勝利,這也是他決定親征吐蕃的重要原因。
李瑛發現,從長安到渤海國都龍泉府的距離為五千一百里,從長安到吐蕃邏些城的距離也是五千多里。
在親征渤海與親征吐蕃之間,李瑛必須選擇吐蕃,這兩個國家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滅亡吐蕃的功績絕對遠勝滅亡渤海。
歷史上大唐沒有滅亡渤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歷了安史之亂后由盛轉衰,再加上藩鎮割據,無力討伐周遭的藩邦,這才讓渤海國的國祚綿延到了公元九世紀。
渤海國活得長不代表他實力強,只是大唐衰弱了而已,事實上渤海國的軍事實力甚至都比不上高句麗。
建立在東北平原上的渤海國并不像吐蕃那樣擁有高原天險,而且由于高度模仿大唐,使得渤海國也沒有游牧民族的機動性。
兩百八十萬的人口散布在東北的近百座城池之內,無險可守,戰爭潛力有限,只要王忠嗣與安守忠不互相拆臺,一到兩年內完全可以滅亡渤海國。
相比之下,人口接近五百萬,雄踞高原,和大唐作對了一百多年的吐蕃還從來沒有被漢人王朝征服過。
同樣都是跋涉五千里路程,李瑛當然選擇吐蕃。
更何況他還掌握著不為人知的“青藏線”這條秘密通道。
……
看到滿朝文武被自己嚴厲的語氣訓斥的鴉雀無聲,李瑛露出一抹微笑,放緩語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