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語氣平淡的說道。
李白瞬間轉憂為喜,連忙謝恩:“多謝陛下欽點,臣早就想去看看吐蕃高原的風光了,如今終于如愿。”
隨后,李瑛又欽點監門衛大將軍呂奉仙、禮部侍郎令狐承、兵部侍郎崔寧、兵部員外郎韋芝、金吾衛中郎將馬千乘、定遠將軍馬璘等人隨駕出征。
早朝結束,李瑛返回含象殿,繼續為出征吐蕃做準備。
他首先命令呂奉仙親自挑選一萬騎兵,做好隨時出征準備。
然后又給隴右布政使顏真卿寫了一封書信,要求他五日之內在隴右境內采購一萬頭黃牛、十萬只羊,不管山羊還是綿羊,只要能吃就行,另外還要準備大量的牛車和水桶。
黃牛的第一個作用是在進入可可西里的時候運輸淡水,第二個作用就是沿途吃掉,給士兵增強免疫力,以此來對抗高原反應。
在歷史上,蒙古帝國的軍隊首次征服吐蕃的時候,就是驅趕著幾十萬頭牛羊上了高原,一邊放牧一邊用來填飽肚子,這樣就不用再費勁的運輸軍糧,或者只需要運輸少量的糧食即可。
按照李瑛的計劃,跟隨自己走青藏線前往那曲的總兵力為六萬人,按照每人每天消耗二斤肉計算,一天下來就需要吃掉十二萬斤牛羊肉。
吃牛肉和羊肉是為了給將士們補充熱量,降低高原帶來的負面反應,填不飽肚子那就要搭配糧食。
按照每頭黃牛能出五百斤牛肉、每只羊能出六十斤羊肉計算,六萬將士每天至少要吃掉一百頭黃牛,另外搭配一千二百只羊才能讓將士們填飽肚子。
驅趕著一萬頭黃牛與十萬只羊走上高原,差不多就能保證六萬將士三個月的肉食。
如果不夠的話,還可以就地打獵,派遣騎兵捕殺可可西里境內的野驢、羚羊、牦牛,甚至是藏馬熊與狼群來充作軍糧,或許可以讓驅趕的牛羊讓將士們多吃一個月。
雖然大唐的法律禁止食用牛肉,但在滅亡吐蕃這個前提條件下,所有的法律都必須讓路。
鄯州靠近青海湖,周圍有很多原吐谷渾的牧民,要采購一萬頭黃牛與十萬只羊,應該不成問題。
有了牛羊打底,到時候只需要運輸少量的糧食隨軍即可,并且不用考慮后勤補給,破釜沉舟的直取唐古拉山埡口,在那里一定能夠繳獲大量吐蕃人的糧食。
李瑛相信,既然歷史上的蒙古大軍可以使用這種方式殺進青藏高原,最終滅亡了吐蕃,那么自己也一定能夠做到!
除了驅趕牛羊作為軍糧之外,李瑛又命顏真卿從百姓手中購買大量的木柴隨軍攜帶,沿途用來圣火做飯。
在穿過昆侖山埡口之后,由于地勢陡然升高至五千米,高原上植被稀疏,除了棘草之外只有少量的灌木植被,到時候大概率會缺少木柴,因此必須從青海湖一帶運輸干柴,做到有備無患。
給顏真卿寫完了書信之后,李瑛又給李欽下達了一道命令,命他率領軍隊向伏俟城行軍,抵達后原地待命。
伏俟城是原來的吐谷渾國都,城內有數萬吐谷渾人定居,在哥舒翰擊退吐蕃人之后主動投降了唐軍,被李瑛改名為伏俟縣,并派遣漢人治理。
這座城池位于青海湖西邊,可以把它當做進入青藏高原之前的最后一個物資補給地,作用等同于格爾木。
等李瑛率軍抵達之后,大部隊就可以朝著昆侖山埡口出發了,直撲唐古拉山埡口。
連發兩道圣諭之后,李瑛又給哥舒翰修了一封書信,將自己的計劃詳細告知,并要求哥舒翰繼續按照現在的節奏向前推進,避免吐蕃人產生疑心。
只要哥舒翰能夠拖住吐蕃人兩個月的時間,自己就會率領一支天降雄師,切斷十萬吐蕃軍的補給線,給他來個甕中捉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