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個膚色黝黑,一臉滄桑的牧民問道:“陛下說的唐古拉山莫非是當拉山?”
“應該是吧?”
李瑛不太肯定,但聽發音兩者似乎有些相似,“反正翻越這座大山之后就會進入吐蕃境內,可以一路直抵邏些城。”
這牧民道:“我有個親戚似乎知道這條道路,當年隋軍攻破伏俟城的時候,他祖父曾經跟著可汗逃到了勃律國。”
李瑛喜出望外:“這可真是太好了,那你把他帶上一起去探路,如果能夠找到,朕必有重賞!”
很快,這些斥候與牧民每人騎乘兩匹快馬,攜帶了半個月的干糧與開水,迅速離開伏俟城向南尋找道路而去。
接下來的幾天,李瑛便率領騎兵在伏俟城休息,同時等待李欽的消息。
從青海湖到后世的格爾木這一段地勢平坦,一馬平川,而且高原上涼風拂面,并不像在平原上行軍那般炎熱。
這支隊伍行軍路程超過了一萬里,在過去的半年內又從滄州徒步四千里抵達了青海湖,鍛煉出了強健的體魄,即便在高原上依舊行軍神速。
不過七八天,這支唐軍就已經向南挺進了六百里路程,并派遣使者返回伏俟城向皇帝稟報。
“看來朕有些小瞧大唐的將士們了!”
接到大軍穿越柴達木盆地的消息之后,李瑛立刻率領一萬五千騎兵離開伏俟城,順著路上的車轍急速前進。
把牛羊交給步兵驅趕之后,騎兵的速度再次提升到日行兩百多里,很快就抵達了茶卡鹽湖附近。
望著發白的湖岸,大唐的將士們興奮不已,討論著岸邊是不是雪?
這時候的鹽價極為昂貴,甚至遠超羊肉,這些來自內地的唐軍實在無法想象岸邊的白色結晶會是食鹽。
“好像是鹽巴!”
不知道誰最先發現了真相,很快就一傳十、十傳百,讓馬背上的唐軍躁動起來。
“要不咱們下馬扒拉一兜帶回去?”
“我看行,這白花花的鹽巴,簡直就是老天爺的恩賜,不要白不要!”
李瑛發現了唐軍的躁動,命令呂奉仙傳令:“這岸邊的鹽巴有毒,不經過晾曬加工就食用會出人命,誰敢擅自取鹽,軍法處置!”
為了避免有人抗令,錦衣衛指揮使伍甲率領五百錦衣衛在湖邊游弋巡查,這才震懾住了那些內心躁動的士卒。
經過了四天的追趕,李瑛率領的這支騎兵在后世的格爾木一帶追上了李欽率領的大部隊。
這時候的格爾木一片荒涼,到處泛著枯黃色,除了棘草與灌木叢就再也沒有其他植物,向南眺望就能看到白雪皚皚的昆侖山。
李瑛帶著隊伍尋找了一塊水源豐富的地方安營扎寨,并在這里接見了李欽與李抱玉,聽取他們的行軍報告。
總結起來就是,從伏俟城到這里十分順利,并沒有多少士兵出現所謂的高原反應,路上的棘草也足夠牛羊填飽肚子。
李瑛告誡道:“這一片區域比伏俟城高了大概一千米左右,所以將士們還沒有出現高原反應,但千萬不要大意松懈。
根據斥候刺探,從這里到昆侖山埡口還有二百里路程,在這段距離內海拔將會驟升一千多米,所以你們要放緩行軍速度,每天走四五十里即可。”
“謹遵陛下吩咐!”
李欽與李抱玉一起抱拳領命。
隨后,兩人統率五萬大軍繼續朝著昆侖山埡口進軍,并把行軍速度從日行七八十里降低到五十里。
李瑛帶著一萬五千騎兵就地扎營,并派人勘探周圍的地形,制作成寶貴的輿圖帶回長安。
李備則與中郎將馬璘帶著千余名弓箭手在這片空曠的平原上走馬射獵,短短幾天就射殺了數百頭野驢、狍子、羚羊等動物,倒是節省了不少牛肉與羊肉。
雖然已經到了炎熱的六月,但在空曠的高原上卻十分涼爽,到了晚上將士們甚至需要蓋著被褥睡覺,這不僅讓他們感嘆高原的神奇。
兵部員外郎韋芝奉命把沿途的鹽湖繪制成地圖,等將來平定吐蕃之后,由工部征發民夫前來這片高原上采鹽。
到時候定然會讓大唐的食鹽產量出現爆炸式的增長,解決老百姓吃鹽的難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