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群情激奮的部將,安守忠極力安慰。
“諸位兄弟息怒,我相信陛下并不知道王忠嗣的所作所為,他更不會支持王忠嗣這般行徑。”
安守忠找出了兩個月之前錦衣衛千戶張小敬給自己帶來的書信,展示給麾下的將校。
“兄弟們請看,這是渤海國的離間書信,不知道被何人送到了長安?
陛下看完讓錦衣衛把書信送到了我的手中,由此可見,陛下對我軍深信不疑,否則怎會讓我看到書信?
王忠嗣給我們使絆子的事情陛下肯定不知道,待我上書彈劾王忠嗣,控告他故意阻撓給我軍送糧的車隊,我想陛下必有表示。”
看完安守忠拿出的書信,在場眾將校怒火方才散去。
安守忠又當著眾將的面寫了一封彈劾王忠嗣的書信,隨后派出使者趕往長安。
使者快馬加鞭,晝夜疾馳,于數日之后抵達了長安,將王忠嗣的奏折上交到兵部,然后在驛館中等候朝廷的答復。
看到是安守忠的奏折,兵部尚書杜希望親自拆開查看,看完后不僅皺起了眉頭。
“安守忠彈劾王忠嗣扣押遼東軍的糧食,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安守忠在奏折中語氣非常強硬,說是麾下的八萬將士非常不滿,如果朝廷不能給個說法,輕則會影響軍心,重則可能讓不滿的將士消極怠戰,影響攻滅渤海國的大計。
事關重大,杜希望不能自己決斷,決定明日早朝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公開這封奏折,由九位內閣大臣共同決斷。
但在杜希望看來,安守忠所奏之事十有八九是真的,畢竟他直接公開彈劾王忠嗣,不可能虛構一件事情來誣陷,那樣純屬腦癱。
“王忠嗣在河北經營多年,想必對滅亡渤海的功勞志在必得,當然不會容忍安守忠來摘柿子。
但安守忠及他麾下將士的戰斗力又非常兇猛,再加上屯兵營州,比從幽州出兵的王忠嗣距離渤海上京近了一千五百里,王忠嗣怕被搶了頭功,因此就給安守忠使絆子。”
杜希望盯著大唐軍事圖研究了半天,得出了這樣的一個推斷。
但王忠嗣目前位高權重,聲望如日中天,杜希望自然不想得罪他,所以在早朝上公開提交奏折是最明智的選擇。
次日。
大唐帝國的早朝準時在太極殿舉行。
皇帝雖然不在家,但滿朝文武每天還得上朝,在四位宰相的主持下公開討論政務。
在京兆尹韋陟、軍器監宋鈞做完陳述之后,杜希望拿著安守忠的奏折出列,對著滿朝文武施了一圈禮。
“諸位同僚,本部昨日傍晚收到了一封來自遼東的奏折,乃是懷化大將軍安守忠親自手書。
他在書信中彈劾晉國公王忠嗣故意扣押遼東軍的糧草,導致遼東軍心不滿,甚至有可能發生潛逃乃至嘩變,不知諸位內閣大臣有何見解?”
杜希望話音剛落,滿朝文武一片嘩然。
可以說,自從李瑛繼位以來,還從來沒有一封奏折彈劾過級別這么高的官員,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
“以忠嗣的格局,他不可能做出這種損害國家利益的事情!”
大理寺卿李亨捧著笏板站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要么就是安守忠誣告他,要么就是中間有誤會。”
皇甫惟明也站出來支持李亨的看法。
“從河南運送糧草到遼東路途遙遠,運送的隊伍在路上遇到困難耽誤了行程也是正常的事情,可能中間產生了誤解,晉國公怎么可能故意扣押遼東軍的軍糧?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隨著李亨和皇甫惟明的表態,滿朝文武有一多半認為王忠嗣不會這樣做,這里面肯定存在著誤會,要么就是安守忠聽信了手下將校的讒言,所以才彈劾王忠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