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廖勝的控訴,李峴并沒有急著表態,而是讓廖勝退下等待判決結果。
李峴只是調查團的領頭人,除了他這個兵部尚書之外,一起來的還有御史中丞、大理少卿、以及戶部的兩個郎中,李峴自然不會把得罪人的事情扛在自己一個人的肩膀上。
調查團的人都抱著一個心態,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能不得罪王忠嗣就不得罪。
以現有的證據來看,根本無法證明王忠嗣指使部下扣押遼東軍的糧食,雖然糧食晚到了一個多月,但最終還是一石不少的送到了柳城。
既然沒有證據證明王忠嗣故意扣押遼東軍的糧食,那么安守忠的書信就是誣告,至少是誤告。
在經過一番討論之后,調查團給出了調查報告:王忠嗣并沒有故意扣押遼東軍的軍糧,之所以延誤了一個月送達,一是因為自然災害,二是因為王弼貪杯賴在臨渝關遲遲不肯上路,三是因為王弼被山賊射殺,導致運糧軍隊群龍無首。
王弼已經死了,把所有責任推到他的頭上不用怕得罪人,而且公孫諱、廖勝的陳述也把矛頭指向了王弼,讓他做替罪羊無疑是最好的結果。
調查報告寫完之后,李峴帶頭在上面簽字,然后通過驛站八百里加急送回長安交差,如果朝廷不滿意這個結果,大伙兒再繼續深入調查便是。
五日之后。
這封調查報告從營州柳城送到了長安皇城,幾位內閣大臣看完之后也拿不準如何決斷?
既然安守忠誣告王忠嗣,肯定得給王忠嗣一個交代。
但安守忠手握八萬精兵,目前正在遼東攻城略地,誰也不敢輕易處罰他,萬一逼反了安守忠,誰也承擔不起這個責任。
杜希望再次提議八百里加急請示大唐皇帝:“還是把安守忠的奏折,以及調查報告送到陛下手中,請陛下裁決吧?”
“杜尚書所言極是。”
這一次,所有內閣大臣一致同意了杜希望的提議。
伴隨著急促的馬蹄聲,安守忠的奏折與調查報告再次經過官道上的驛站八百里加急送往鄯州。
皇甫惟明把這個消息透露給了李亨,李亨又悄悄透露給了王忠嗣的女婿李健,李健再次命陳玄禮派人趕往東北向王忠嗣報信,告訴他這個好消息。
李瑛離開伏俟城之后在行軍道路上設置了大量驛站,每隔兩百里左右修建一個,每站置驛卒十人,良馬二十匹,用于維系李瑛和長安之間的書信往來。
除了設置驛站之外,李瑛還命工兵在行軍路線沿途堆積石頭當做路標,畢竟高原上風沙多,用不了幾個月車轍印與馬蹄痕跡就會被風沙淹沒,而石碓可以保持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為以后進藏的人類指引路途。
此刻已經進入七月上旬,李欽率領的五萬唐軍已經全部翻越了唐古拉山,李瑛率領的一萬騎兵也跟了上來,在唐古拉山南麓安營扎寨。
清晨時分,兩匹快馬從山坡上疾馳而來。
經過了六天的接力傳遞,安守忠彈劾王忠嗣的奏折以及調查團的報告終于送到了大唐皇帝的手中。
“遼東軍的夏季糧食晚了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