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4108賈府到此正式淪為可利用對象
四月十二,京城皇宮,御書房。
正如現代網友都懂的道理,“開會人越多就越沒用”,所謂的“御門聽政”也好,大朝會也罷,其實從來都決定不了任何事情,而是給各方撕逼扯澹的場所,吵完了、扯清了,剩下的問題也很少會當庭決定。
就在這理論上應該是永和帝書房的五大間正房中,滿打滿算也就二十來號人在場,六個座位兩邊擺放,尚書、閣老按排序各自入座,其他諸如侍郎、侍講學士之類人員各自站在自家大老身后,這就是傳說中的“小朝會”,也是真正決定大事的地方。
“眾位愛卿都看完了”書房中足足靜了半柱香的功夫,永和帝的聲音終于響起,“白蓮亂匪,賊心不死,竟敢違逆天數,妄動刀兵;幸有大冶守御千戶周陽帶兵有方,干脆利索的收拾了這幫逆賊,不枉朕當初的恩典。”
眾人傳看的自然是大冶方面關于此次民亂的捷報,但要說底下這幫大人們真的需要傳看,那是純粹侮辱智商;話又說回來,這份捷報雖然不算多,卻也洋洋灑灑千余言,真要讓這些大人物傳看完畢,別說半柱香,一炷香的功夫都不夠。
這類戰報走的肯定是八百里加急,按規矩三四天、也就是上月底就該到達京城,之所以拖了十多天才討論,自然是通過特殊渠道驗證確認;這么長時間下來,現場該知道的早就知道了,所謂的“傳看”其實就是走個過場。
“陛下,周陽乃是隆武四十九年武舉進士及第,當初在春獵上表現也很突出,今日能有如此表現,倒也不算出乎意料。”這類軍務內容,先開口的肯定是“大司馬”牛繼宗,“近五千亂民圍攻縣城,竟能被一次擊潰,周千戶確實沒有辜負陛下恩典。”
“白蓮逆賊當真有如此浩大的聲勢”第一個提出質疑的自然是張口閉口“粗鄙武夫”的禮部尚書劉倫,他和周陽的恩怨,在現場眾人里也不算秘密。
“陛下,這等捷報,依律是要有兵部、吏部牽頭,派出專門稽核組驗證之后才算,這賞賜之事,不妨稽核之后再說。”吏部尚書于充嚴肅說道,“捷報中還提到,大冶縣令何成不幸為國捐軀,這一點倒是可以先行撫恤恩賞。”
“牛愛卿以為呢”永和帝含笑問道。
“臣附議”牛繼宗毫不猶豫的回答,因為于充的要求完全是正規程序,他也提不出問題。
“陛下,不妨由禮部派員跟隨稽核。”劉倫馬上說道。
“劉尚書,令公子和周千戶當初之事,京中可是至今傳頌不已,卻不知這禮部官員,能否秉承公正之心啊”兵部左侍郎柳芳明顯是在陰陽怪氣,“萬一再出個潘楊桉,本官倒是無所謂,就怕傳出去不好聽啊”
“柳大人是懷疑本官的人格”劉倫惱怒的喝道。
“這還用懷疑”柳芳不屑的懟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