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這些東西的人,怕是也沒有想到學習他們東西的人有許多走上了歧路,或者是沒有堅持初心。
蘇晨第一次知道宗教這東西是佛教的少林寺,那個時候他還不知道其他的宗教。
對少林寺很有好感,來源于電視劇。
后來了解到了一些和尚之類的東西,好感頓時消失。
后來又了解了一些東西,發現怎么說呢,需要把佛跟和尚劃清界限,看看那些佛道的經典其實挺好的,再了解一些東西之后,發現這些學習的存在怎么會那么垃圾。
人有時會因為一些群體影響,對整個東西的偏見。
就像是文人,文天祥一類的文人很值得敬仰,流傳千古。
那往往是極少數的個例,才因此讓人那么深刻,真的深入了解文人之后,會發現會打破濾鏡。
這地方就不得不說,知行合一的偉大之處。
不知道第一個提出總結歸納出來的王陽明是怎么想到的。
蘇晨嚴重懷疑開掛了。
后來他想清楚了這一切之后,對自己曾經對少林寺的好感又回來了。
對滴,他喜歡的是電視劇上那個少林寺,那些和尚,完全可以劃出界限。
能流傳千古的各種道理無高低,繼承道理的人不一樣。
他們做不到知行合一,沒有真正繼承,又打著那種旗號,自然是垃圾,自然是要被鄙視。
實話實說,蘇晨他認為自己做不到成為一個真正的苦行僧,干脆就選擇一個束縛不大的道士身份,有助于自己修行。
因為在他的記憶中心性上的修行,往往會結合心靈與行為,還有一些內心確立的目標,或許這些東西會有助于他修行,能做到的他自然不會因此不當成一回事。
就這樣,一路游行,一路修行,走遍大江南北,花了幾年時間,他最后選擇的目的地是少林寺。
抵達中原的少林寺之后,他以一個云游天下的道人身份拜訪少林寺。
受到了少林寺方丈的接待。
見到這個方向的第一眼,莫名有點眼熟,蘇晨感到很意外,跟方丈交流之后,發現方丈給自己的感官很好,早知道他可以選擇來這個少林寺看看。
不過現在他已經成為了一名不受束縛,獨自修行的道士,自然不會改變。
在他眼中,這名方丈才是他心中真正繼承了這種道理的傳承者。
雖然他可能做不到這些東西,但他會對這種這一類類型的存在感到敬佩。
就比如一些民族大義下山抵抗侵略者的道士。
還有真正繼承佛的和尚與陸秀夫等一系列有風骨文人。
可是這種佩服歸佩服,繼承歸繼承,他還是想要了解這名方丈有多么強大,修行到何種地步。
這名方藏名為三藏,對自己有很大的興趣。
看起來和藹可親,在聽說了他的想法后,說自己已經過了爭強好勝年紀。
“三藏方丈也有爭強好勝的時候?”
“年輕時出山降服了一些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