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也沒有關系,因為從蓋州到那沈陽城,所要興建的可不僅僅只是水泥官道,還有那鐵路也在同期建設當中。
水泥官道與鐵路是并行建設,就是為了保證能夠在最短的時間,使得遼寧府的交通運輸能夠滿足今后三到五十年的運輸規模。
現如今在蓋州那里,相當多數的工人,主要還是以那些來自于扶桑諸倭的戰俘為主。
畢竟用他們不需要花錢,只需要滿足他們的飲食和保暖、住宿需求就不會有問題。
不過隨著那蓋州港以及蓋州城的建設,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著這兩個地方聚集。
另外就是,常二郎向朝廷請奏,希望能夠多其他地方遷徙百姓移居遼寧府。
現如今,朝廷那邊倒也有了個大致的章程,因為元朝對于黃淮地區的水患治理,現如今還留有大量的隱患。
朝廷現如今也有了足夠的錢糧,也把目光投到了治理這一方面上,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這里的老百姓怎么辦?
而隨著常二郎的請奏,也讓朝廷那邊覺得像是找到了一條新的遷徙路子。
只不過今天由于即將入冬,所以并未動彈,但是旨意已然下達到了地方。
另外,老朱這一次,也耍了個小聰明,那就是,頒布的旨意內容里邊,還有相關于那遼寧府知府常二郎的相關介紹。
為的就是能夠讓那些即將遷徙的老百姓們知曉,那邊未來治理和撫民的父母官,正是常二郎那位治理地方的奇才。
令那上海縣不過數年,就從一個江南貧困縣,直接成為了大明天下第一縣。
同時,也讓天下商賈對松江府趨之若鶩的常升常二郎。
常二郎自然也收到了自己的狐朋狗友們傳遞來的消息,對于這樣的局面,常二郎能說個蛋?
老朱這一招,至少沒有埋汰自己,而是想要利用自己這位大明第一靚仔的名人效應,吸引更多的老百姓遷徙往遼寧府。
。。。
看著那楊士奇從蓋州港那邊傳遞來的,他所聽聞的這個八卦,常二郎很想要提筆在上面作出嚴厲的指示。
想想還是算了,畢竟打聽八卦也是有必要的,不僅僅要認真地聆聽朝廷的各種傳達,同時更要搜集那些民間的各種流言八卦。
畢竟很多的政策,也會根據那些民間的流傳,而作出一些適當性的微調,以符合民心。
再有就是,朱標現如今在那北平那里呆得十分的蛋疼,已然又來書信,跟常二郎吐槽那北平的方方面面。
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北平那里過于干燥,特別是到了秋天之后,就感覺那里的風,簡直就跟后媽的巴掌似的,呼得人腦仁疼。
雖然他朱標沒有后媽,但是常二郎根據自己呆在遼寧府對于寒風的理解,就是這么個理解。
不過朱標倒是對那鐵爐子以及那種小型鍋爐可謂是贊口不絕于耳。
只不過,由于目前,北平一帶沒有什么大型工礦企業,所以不論是鐵爐子還是小型鍋爐,都是從南方進口過來。
所以朱標多次詢問常二郎,現在你已經把煤給開采出來了,那你準備什么時候去搞那位于鴨綠江東岸的鐵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