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這種情況雖然比較少見,但在考古界中,也不是不存在。
只不過,古廟當中那么多文物出土,都沒有其他時期的物品,所以這個重疊的可能性幾乎可以排除。
“會不會是后人仿造的啊。”
“不排除有這個可能,但是魏晉時期,以西晉和三國時期的物品為喜好,春秋距離東晉差不多千年歷史,仿造的物品還是比較少。”
遁潛心鉆研佛學,對這些并不會關注,如果說是有人贈送的話,應該是投其所好,贈送經書佛像之類的這些東西。
誰會贈送利器給得道高僧
想想就覺得這份禮物挺離譜的。
而且后世也沒有記載說支遁喜歡青銅器,這一切根本不符合邏輯。
魏晉南北朝時發明了灌鋼法,使得堅硬柔韌的鋼鐵能夠大量普及,用此法制作的武器堅韌鋒利,鐵器又比青銅器耐用,鋒利。
所以那時大部分兵器都是鐵制品,青銅武器倒是很少。
但如果支遁不喜愛的話,為何坐化圓寂都要帶著這把青銅古劍,甚至還是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總不能是有人在他死后放上去的
考古中心的人對此議論紛紛,心里浮現出了諸多疑團。
古劍的來歷似乎成為了一個謎團。
宋教授拿著放大鏡,將古劍翻來覆去的研究,很快在古劍的劍柄還有劍身交接的地方,發現了一排小字。
赫然是用鳥篆書寫而成
鳥篆是篆書的一種,其筆畫由鳥形替代,不僅裝飾風格獨特,更有深刻的象征意義。
以飛鳥入書表達了中國古人所推崇的一種為人之道,候鳥守冬去春來之信,“信“是鳥篆的意義所在。
這處小字形如鳥的爪跡,看起來十分飄逸。
在春秋戰國時期,劍并非是用來戰斗的,更多則是作為一個裝飾物品、或者身份象征,甚至也可以說是擺件。
但劍這東西,由于是銅煉制,在春秋戰國那個時期是極其稀有珍貴的,平常人家顯然是沒資格擁有。
故此,通常在這樣的劍上面,都會刻著劍主的名字,彰顯其身份。
如果說先前對此劍的來歷還有疑慮,說不定是后世的仿造。
但是經過眾人的研究,根據此劍的鑄造工藝,還有形制來判斷,確定是戰國時期無疑。
如今再看這幾個字,更加確定,這的確是一把戰國時期的文物無疑了
雖然已經被流水侵蝕的有些模糊,但是經過一番復原,最終還是釋義出了這行小字的內容。
荊河一翁爾
看著復原出來的幾個字,眾人有些摸不著頭腦,根據考古界的認知,戰國之劍刻字乃是常態,就連越王勾踐劍上還刻著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呢。
但是這把劍上的字是何意不留名諱,反而像是自嘲
“這是什么意思”
“竟然不是名字。”
“怎么聽著像是自嘲呢”
宋安教授品讀片刻,隨即解釋道“翻譯過來的話,我想應該是荊河之上的撐船老翁。”
聞言,眾人恍然,但不免更覺得奇怪。
“難不成這把劍最開始的主人是個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