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說,他在分析案情?”
問這話的是夏彬。
他和于大章在松海的時候就見過,頭一次見面就收了對方一盒華子。
所以他對于大章的印象不錯。
只不過這種分析案情的方式,他還是頭一次見。
“是不是分析案情我不知道。”馬健用肯定地語氣說道:
“但每次他出現這種忘我的狀態,用不了幾天就會破獲大案。”
他的話引起了葉智羽和夏彬的思考。
片刻后,葉智羽沉吟著說道:
“他這是一種病啊。”
“從心理學角度講,他這屬于自我催眠,強行讓自己套入對方的思維模式。”
“一次兩次還行,要是經常性地這么做,很容易精神分裂。”
“要我看,抓緊送醫吧,你是沒看到,他剛才笑的太滲人了。”
馬健知道他在開玩笑。
要是于大章心理上真出了問題,葉智羽不會坐視不理的。
隨后馬健對他們做了個“噤聲”手勢,示意他們別打擾于大章。
人一旦進入思考模式,就會忘掉自身處境,甚至連時間都不知道。
這種時候最好讓其處在安靜的環境中,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思維連貫性。
此時的于大章根本就沒注意到對面三個人正盯著他看。
他的大腦在高速運轉著。
不斷提出假設,并一次次進行推翻。
如果說于大章這個人最大的優點是什么?
那排在首位的,一定是:足夠尊重對手!
“對手”這個詞用在嫌犯身上,是不是覺得挺別扭?
在大家的眼中,警察抓賊,就應該是貓抓老鼠一樣,這樣才恰當。
如果警察也這樣認為,那就犯了邏輯性錯誤。
無論哪個行業,輕敵都是致命的。
只有將嫌犯視為平等的對手,才能夠更好地去了解對方。
了解嫌犯的思維、了解嫌犯的行為、了解嫌犯下一步的計劃……
為什么作案前的準備時間越來越長?
經過一番推理和假設,于大章得出了兩種可能性:
1,嫌犯身體健康出現了問題。
都是吃五谷雜糧的,病了很正常,這屬于人力不可抗拒因素。
畢竟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永遠不生病。
如果在生病的情況下繼續作案,行動自然會受到影響。
準備時間延長也就說得通了。
2,被害人的數量是固定的。
這個很好理解。
假設嫌犯只針對十個人進行報復。
那么在最開始,他有十個目標可以選擇。
這個時候可以通過難易程度來進行優先級排序和篩選。
隨著目標越來越少,選擇性就越來越低,難度自然也就加大了。
之前就已經證明了該案不是隨機性激情犯罪,所以這種可能性非常大。
不,是這兩種可能性都非常大!
如果嫌犯的身體沒問題,他完全沒必要這么趕時間。
憑他的智商,作案間隔時間越長就越安全。
這么急著作案,很容易露出破綻,而他卻選擇了鋌而走險。
這樣的行為與他的智商不符。
所以一定是因為某些客觀原因,才讓他不得不這么做。
身體不好、目標減少……
要是這兩個推斷全中的話,嫌犯應該很快就會完成復仇。
或者說,他已經完成了。
好煩啊……于大章煩躁地抓了抓頭皮。
為什么自己總能遇到這種有腦子的罪犯。
收回思緒,他在辦公桌上掃了一圈,然后皺眉問道:
“怎么沒給配電腦?”
現在這屋里只有夏彬是省廳的工作人員,所以于大章的提問就相當于是對他說的。
“應該是想給咱們配備全新的電腦。”夏彬解釋道:
“你也知道,現有的電腦里,都是有資料的。”
系統內的電腦可不是隨便就能用的。
即使是被淘汰下來的,也會進行專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