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勛很凄慘,也很悲壯。
他率軍走街亭谷道,剛出谷口的時候,就不出意外的被羌騎給困住了。
武鋼車太少了,兵力也太少了!
導致結成的強弩陣,在空曠的平地上,無法掩護所有兵卒的安危。
更無法阻擋住從四面八方沖過來的羌騎。
在悍不畏死的羌騎沖鋒中,蓋勛麾下的陣型被沖潰了。別說是前去救援畜官,連自己這支隊伍的安危都成了問題。
無奈之下的蓋勛,只能且戰且退,盡力讓多一個兵卒們活著回到冀縣。
但事與愿違。
等他退回到離冀縣還有十幾公里的狐盤時,身邊就剩下了百余人。
自己也在親冒矢石中,身負三處創傷。
冷兵器的戰爭,一支軍隊若是傷亡了兩成以上,就會士氣大崩;傷亡三成以上,就會變成潰不成軍,相繼逃亡而去。
而蓋勛統領的兵卒,在傷亡了九成以上的絕境中,依然巍然不動的奮力廝殺。不得不讓人感慨,蓋勛自身的威望,已經到了讓兵卒愛戴得無視生死的程度。
比起古之良將,也不遑多讓了!
就是很可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下,這種視死如歸的士氣依然改變不了戰局。
“若是我死了,就把我埋在這里!”
他讓兵卒們排成了魚麗之陣,準備迎接最后時刻的同時,還指著身邊一顆樹對部曲們吩咐著。
用必死的覺悟,來鑒證大漢朝養士四百年的絕唱。
不過呢,他沒有死成。
在這個時代,對于這種氣節,就連敵人都會敬佩不已,不忍心殺害。
率領叛軍進攻的首領,是先零種羌句就種部落的滇吾,他也敬佩蓋勛的為人與名聲。不但阻止了手下殺害蓋勛的舉動,說蓋勛是賢人,殺害了會遭天譴。又把自己的戰馬送給蓋勛,放他回冀縣去。
蓋勛當然不會接受叛軍的饋贈。
直接就大罵著拒絕,讓他們殺了自己。
這下不光是滇吾,就連其他羌人都對蓋勛敬佩不已了。
最后,滇吾讓人將蓋勛綁了起來,將他好生送到了冀縣城下才離去。
此戰之后,漢陽郡的兵力只能維護各個縣城的治安,再無余力出城迎戰叛軍。
不過漢陽郡也沒必要外出野戰了。
因為無論是邊章與韓遂,還是其他種羌部落的首領,都很敬佩蓋勛的為人。他們不但沒有率兵去攻擊漢陽郡,還勒令麾下不要去劫掠漢陽各縣。
也就是說,蓋勛以個人威望,保住了一郡黔首百姓的平安。
或許說,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我們華夏民族骨子里的恪守,都永遠不會缺席。永遠都會有像蓋勛這樣的人出現,用氣節撐起了禮儀之邦的脊梁;以傲骨讓華夏文明代代薪火相傳。
萬世不衰!
不過呢,這樣的路,不是每個人都愿意走的。
剛剛抵達右扶風美陽縣的華雄,在得知蓋勛的事跡后,心中無比的敬佩,但也悄然做了另一種的決定。
不是覺得蓋勛的骨氣不可取,而是想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