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不夠大,小孩子是不上桌的,都是大人幫忙夾菜,豬肉粉條油水足,又軟爛,小孩子們最愛吃這道菜。
聽著孩子們的童言童語,還有長輩們的高聲談笑,在昏黃的燈火映襯下,畫面十分溫馨,這幅畫面此后張平安記了很多年。
一夜好眠后,第二日張平安很早就起來了。
徐氏正在做早飯,看兒子起的這么早,不由道:“起這么早干嘛,天兒還涼呢!”
張平安洗了把臉后道:“今日得出門去看看有沒有什么合適的活計,閑著不是個事兒。”
張老二正在院子里劈柴,道:“等會兒咱爺倆先去牛馬市看看,挑頭騾子,再配個車架,我想后面去碼頭那邊載客,這活兒也不太累,先混個菜錢。”
徐氏聞言覺得挺好,笑道:“先把城里熟悉熟悉,也不急這一時半刻的,順便打聽一下有沒有好的書院,咱平安還是得接著去讀書,干活沒什么出息。”
“娘,現在世道不安穩,先看看再說吧”,張平安道。
張老二也覺得不急:“先吃飯吧,吃完飯把城里熟悉熟悉。”
吃完早飯后,張平安便跟著自家老爹去了牛馬市買騾子,價錢比老家略貴一些,但還能接受,又花了300文定了一副新車架。
然后父子倆在城內好好轉了幾圈才回去,路過牙行的時候發現里面人不少,看來昨日那個牙人沒說假話。
讀書人只要舍得下臉面,不挑三揀四的,還是挺好謀生的。
最先找到活計的是張平安,金寶和二河堂哥。
張平安去了府衙幫別人代寫文書和訴狀,暫時成為了一名兼職訟師,還幫小店盤賬,他有秀才功名,店家都放心,收入還算不錯,也在衙門里面認識了幾個人。
金寶則是接著寫插畫話本,做起來也算得心應手。
二河堂哥去了一家書肆做伙計,雖然沒有以前在鎮上做賬房舒服體面,但是收入還行,也干凈。
他沒有功名,在這邊也沒有熟人可以做保,很多店不敢用他,只得先找了這份活先干著,慢慢再留意其他的。
至于大姐夫心心念念去碼頭扛包的活,還沒開始就結束了,無他,排外而已,碼頭上的力夫都是分幫派的,賺的錢都得上供一部分給幫派老大,相當于保護費的意思。
劉三郎很看不慣這種行為,加上他塊頭大,別人怕他過去了鬧事,又打不過,所以也不想要他。
倒是三姐夫錢永德人機靈,嘴又甜,在各個大飯館兒和客棧門口蹲守,幫別人跑腿兒引路啥的,時不時還會有打賞。
碰到態度不好的客人,他也能屈能伸,好話跟不要錢一樣輸出,哄的客人消氣,所以過得還挺滋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