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朝廷新派來的人到各處走馬上任,收復回來的失地的秩序也在有序恢復中。
北地官場上也暫時維持了一種詭異的和諧。
張平安和劉三郎、阮三幾人在汝南府慢慢站穩了腳跟后,便開始著手一一施行他的各項政令。
首先便是戶籍控制,通過‘編戶齊民’確保稅收和兵源,鼓勵農耕與土地分配,大力推廣安南稻和番薯等高產作物,并提供種子和農具。
然后組織俘虜營的人修繕水利工程,進一步確保糧食產量。
其次招撫流民,重新登記戶籍。
放松稅收政策,將丁稅并入土地稅,減輕百姓的稅收負擔,促進人口增長,大力恢復人口和生產。
為了彌補府衙的財政赤字,實行鹽、鐵、酒等重要行業專賣。
最后便是鼓勵百姓多添丁,多添丁的人家在稅收上能享受一定便利。
整個過程下來,張弛有度,就像溫水煮青蛙似的,并不讓百姓們抵觸。
加上張平安治下嚴格,要求衙門的人做事遵循章法,幾個月下來,府衙的人甚至在民間取得了不錯的口碑。
雖沒有到被百姓們叫張青天的程度,但也相差不遠了。
張平安和劉三郎等人頓時覺得頗有成就感,剩下的就是等待秋收了。
自從上次在揚州一別,張平安再也沒有收到六姐夫的來信,只從家里寄來的書信中得知六姐和小外甥確實已經坐官船到揚州去了。
現在六姐夫又官升兩級,六姐便也跟著水漲船高,成了其他人口中命好的官夫人。
徐氏和張老二信中都讓兒子不用擔心,家里姐弟幾個都過得不差,只要顧好自己就行了。
空下來以后,張平安才有閑心想家里的那一攤子人和事。
大姐二姐都不用他操心,三姐四姐不知身在何處,五姐是個扶不起來的,但只要自己還在,也吃不了什么虧。
六姐和六姐夫更不用說,夫妻倆琴瑟和鳴,感情極好。
就不知道六姐夫他們搬遷以后,火器坊現在怎么樣了。
這個甚至可能會直接關系到后面的戰局。
雖然知道多想無益,但張平安還是忍不住擔心。
除此以外,還有一件大事,就是馬上要到他的二十歲生辰了。
對于讀書人來說,這是一輩子的大事。
弱冠之禮本應由老師來幫忙完成,可是現在老師還遠在常州,讓老師來幫忙加冠顯然是不可能的。
自己家里人又遠在臨安。
只能找親近的長輩或者上司幫忙完成。
最好的人選其實是黃知府或者周大人,兩邊隔的近,又是上級,幫忙加冠合情合理。
就不知道誰有空了。
張平安再三斟酌后,考慮到周大人還在方城,便決定還是先給黃知府寫信。
看看黃知府怎么說。
與此同時,還要找道士算一算黃道吉日,然后寫帖子邀請其他賓客觀禮。
劉三郎和阮三雖是武將,但也很清楚冠禮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