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太爺收到消息后,便趕緊帶著衙門里的人等在了城門口。
此時,看到張平安一行人進城,熱情的猶如見到了再生父母似的。
“翁大人,這里不是說話的地兒,咱們還是先到驛館再說吧”,張平安擺擺手,示意對方不用多禮。
“也好!”武山縣如今的父母官翁大人是個知情識趣的。
立刻又吩咐了人銅鑼開道,親自領著眾人去了驛館。
這樣的排場在經歷過亂世,新朝建立后,已經很少有了。
翁大人年約四十左右,年紀有些大,但精神頭還不錯,和譚耀麒也是舊識了。
一路都在找話題,是以并不冷場。
對于張平安和劉三郎兩人,他的重點更多是放在了張平安身上。
兩人都是文官,打交道的地方多。
對于張家的情況他也早就打聽清楚。
寒暄過后,沒等張平安問,便將縣中情況細細數來。
“多虧圣上英明啊,一統了天下,才有老百姓如今的好日子過,就是這恢復往日的繁榮恐怕還得一段時日,不是一朝一夕可為的,吶,大人您看,這就是您從前就讀的書院,以前咱們縣城是魚米之鄉,老百姓富裕,四座書院都能好好的,如今啊,卻只兩家都將將勉強了”,翁大人邊說邊指著遠處絮叨道。
一臉痛心疾首的表情。
“翁大人說的還在的兩所書院就是白鹿書院和青松書院了”,譚耀麒幫著解釋道,“這兩家書院前兩年修繕過,現在和原來看起來差不多了,沒什么變化,至于金桂和文竹,沒有學生,都倒了!”
“百姓衣食不豐,讀書的人自然就少了,現在書院和以前也不一樣了,為了擴大生源,還特意開了蒙童班”,翁大人嘆息道。
然后接著笑道:“不過,終歸讀書才是出路,有底蘊的人家還是會送孩子去讀書的,下官前些日子巡視書院的時候,還碰到了大人以前的一位同鄉,姓羅,如今就正在書院做蒙師呢!”
“姓羅?”張平安心念一動,“莫非是羅家村的羅福貴?”
“正是他!”翁縣令笑道。
一看張平安對此人還有記憶,翁縣令就知道張平安是個念舊的人,他這次應該是做對了。
不是說一定要張平安提拔他,但上頭有個人照應著總是好些,他知道自己不是個太聰明的人,在混官場其實有些吃力,能靠著大樹乘涼是最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