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有兩京,在北為北京,在南就為南京。
太祖朱元璋建國,將南京作為都城,雖然成祖朱棣將都城遷往北京,但南京六部還卻是保留著。
可南京六部,雖然職級和北京六部差不了多少,但在于做事為北京所牽制。
禮部要辦個儀式,得先請示北京禮部,戶部收上來的錢糧,也要交給北京戶部,只有兵部稍稍不同,因為要戍守陪都而多了幾分實權。
可以說,南京六部的官員相當憋屈。
不過憋屈歸憋屈,于日子卻是逍遙,至少平日不用上朝,也沒人管著,江南又向來富庶,吃喝玩樂是不愁的。
這不,今夜秦淮河照舊歌聲十里,河中畫舫掛著燈籠,船中花窗上露出女子嬌笑的身影。
岸上,風清月朗,名士傾城,簪花約鬢,攜手閑行,憑欄徙倚。
長板橋旁,水煙凝碧,一座精致小院緊閉院門,從院中伸出一枝艷麗紅梅花來,更有琵琶叮咚之聲如流水泄出。
院中,花木蕭疏,只墻角各種了兩棵梅花,遠看如香雪紛紛,再朝里走,又見廊下從竹數竿,翠色可餐。
撩開珠簾,帶著香味的熱氣撲面而來,說話聲也遂即傳入了耳朵。
“用章,你平日不愛來這地方,今日怎么約了我在這里見面?”
說話的是一個清瘦的男子,為江南十城巡撫張國維,他沒有動面前珍饈美酒,眼神疑惑得看向對面之人。
坐在他對面的也是南京官吏,以一人擔任了南京吏部、戶部兩部尚書的鄭三俊,同張國維交好,二人以字相稱。
鄭三俊為人清廉正直,任戶部尚書期間,他力祛宿弊,改革弊規,建立新政,重農耕興業,積貯財富,使南京戶部國庫復盈。
擔任吏部尚書時,考核官吏毫不留情,斥罷七十八人。
他在南京,甚少踏足秦淮河風月場所,今日卻是奇怪,還將張國維也約到了這里。
鄭三俊笑了笑,無奈道:“你也知道,如今江南還有哪里沒有復社的人?衙門中有,我府中說不定也有,只好來這里了。”
張國維朝四周看了看,疑惑道:“這里是何人居所,為何你能放心?再說了,你為何突然要防著復社的人了?”
鄭三俊聽了,轉頭朝身旁小廝說了句什么,只見他朝內室走了幾步,待出來,就見他身后跟著一個女子。
見她蓮步輕移,舉手投足卻毫無扭捏造作,端得是一副大家閨秀做派,面上未施脂粉,看著眉目舒朗。
“小女子柳如是,見過兩位大人!”